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07日 星期三

    思录

    画像二十四孝

    ——中国最早最成熟的二十四孝

    作者:后晓荣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07日 05版)
    宣化辽金墓壁画中的大舜行孝图 作者提供

        “二十四孝”流传甚广,影响极深。一般认为元代后期郭居敬最早订正《二十四孝》,就是汇集唐宋时期以来民间流传的孝子故事,整编为“二十四孝”。事实上,有关文本《二十四孝》成书问题并非传统认识那样简单,大量考古资料表明,早在北宋中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出现了相当成熟的“二十四孝”。因此厘清早期二十四孝发展演变过程,对正确理解二十四孝传统文化实有必要。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南、山西、山东,以及河北、陕西和甘肃等地考古发掘了100多座宋金元时期带有孝子图像的墓葬。从山西长治市魏村金代天德三年彩绘砖雕墓墨书“画相二十四孝铭”七字题记中,知道这些孝子图像实际名为“画像二十四孝”。全面考察宋金元“画像二十四孝”的图像资料,明显可以看到其呈现出以下特点:

     

        孝子人物组成固定化 在目前所发现近100多座宋金元“画像二十四孝”墓葬中,各墓葬中“画像二十四孝”的孝子人物数量不等,少则一两个,多则十个二十多个,最多是24个孝子故事。据笔者统计,其中21例拥有完整二十四孝图像,此外还有10例缺一两个孝子图的“画像二十四孝”。以上三十多例宋金元“画像二十四孝”中,大部分有完整题记,题记所指的二十四位孝子人物都基本一致,其他没有题记的“画像二十四孝”中的孝行人物也都可与有完整题记的“画像二十四孝”人物对读;其他近80座墓葬中无论有无题记或是不完整“画像二十四孝”者,所表现的二十四孝人物也与之完全一致。整体上说,宋金元时期北方地区墓葬中的“画像二十四孝”图像数量不一但内容相当统一,基本上是反映历代24位孝子孝行内容,只是孝子人物多少而已。大量资料表明,宋金元时期北方地区墓葬中“画像二十四孝”图像形成了一套相当稳定,并流行的“画像二十四孝”人物固定组合,即:舜子、闵子骞、曾参、郯子、老莱子、蔡顺、丁兰、董永、郭巨、孟宗、姜诗、王祥、鲍山、刘明达、刘殷、鲁义姑、陆绩、田真、王武子妻、韩伯瑜、杨香、元觉、曹娥、赵孝宗。

     

        孝子图像模式化 宋金元“画像二十四孝”图像,从画面设计看,都是突出孝子孝行故事情节。无论是河南、山西,还是甘肃等地出土的“画像二十四孝”,图像都非常接近。每位孝子图像所选取的故事情节基本一致,画面构成基本相同,图像内容高度模式化。每位孝子图像一般都包含几个相对固定的元素传达情节中最为重要的信息,构成该孝子图像的基本图式。不同墓葬中相同孝子图像之间的差别也仅仅表现为这些元素间位置的变换,或细节的增减。每位孝子人物的特征鲜明,活动场景相似,在墓葬壁画中很容易识别。

     

        如孝子大舜图像都是选取其“耕于历山”的情节,通常有舜子、大象(猪)、鸟等元素。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画墓中舜子图,一男子戴黑幞头,着圆领长袍,手持木棍,正在驱赶一头大象,空中有群鸟飞过,有“舜子”题记二字。河南郑州荥阳司村宋代壁画墓中舜子身着黄色团领宽袖袍,左臂下垂,右手持杆行走,身前一头野猪,身右一头大象,空中三鸟在飞播种子,中间墨书“舜子行孝”。在河南、山西等地其他墓葬中也有同样的图像,根据榜题与描绘画面,很容易判断其表现的是大舜“孝感动天,象为耕,鸟为耘”的故事情节。考古表明,宋金元墓葬中“画像二十四孝”图像模式化,说明其可能遵循了当时社会上较为流行的粉本,同时也侧面反映了“画像二十四孝”在民众中的熟悉程度。

     

        孝行表述文字稳定化 宋金元“画像二十四孝”榜题基本上分四类:其榜题简单者仅题写孝悌人物姓名,如山西长子县石哲金代壁画墓墨书“丁兰”“元觉”等;较为复杂者“××行孝”或“行孝××”,如荥阳司村宋代壁画墓有“曾参行孝”“董永行孝”等榜题。这种榜题分布范围广,似乎不受地区影响。第三种榜题为一短语,概述出孝悌人物姓名及典型事迹。如林州市大付街墓有“董永卖身行孝”“丁兰服事木娘”等。特别是巩县宣和二年石棺上孝行题记多为画龙点睛的四字短语格式,实开明清二十四孝榜题之先河,如“丁兰刻木”“董永卖身”“舜子事父”“郭巨埋儿”等。

     

        第四种榜题为较长文字,与图像紧密配合,叙述孝行故事。山西长治故漳魏村金代墓葬中“画像二十四孝”最为典型,图文对照,为“左文右图”格式,实开后世文本二十四孝之先河。以“郯子孝行图”为例,画面上四人一马,右侧一戴盔穿胄武士骑于马背之上,马旁一兵士。左侧一男子头戴黑色幞巾,身穿红色圆领袍服,其旁有一身穿黄色鹿衣的男子坐于地上,似与骑马人对话。图像右侧墨书“郯子鹿皮为衣向山取水,遇君猎,射中郯股,因一箭杀三人也。王问之,郯曰:父母并瞽耳。王表其言,乃取郯父母养之”。整个图像和文字较为完整地表述了郯子孝行的故事。以上四种题记中的孝子人物表述文字相当稳定,都没有超出前面所提到的24位孝子,并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图像所表达的孝子人物是谁。

     

        孝行画像流行长期化 从现有考古资料看,从北宋中期开始“画像二十四孝”图像就在宋金元墓葬中出现。其中山西长治市五马村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砖雕墓中共有董永、王祥、田真、郭巨等15幅砖雕孝行图像,是目前最早有纪年的“画像二十四孝”;而河南汤阴县出土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薛方石棺是目前最早有完整二十四孝图像和纪年题记,表明早在北宋中期就已经出现完整成熟,并流行的“画像二十四孝”。金代有“画像二十四孝”墓葬所见纪年有皇统、天德、正隆、大定、明昌、承安、泰和等年号,其中多集中于金世宗大定、金章宗明昌年间。此时也正是金朝国事平静、安宁时期,北宋中期出现的“画像二十四孝”图像习俗在此时逐渐达到高峰。元代孝行墓葬涉及至元、天德、至大、至治、至顺、至正等年号,其时间下延至元代结束之际,最晚一例为山西交城裴家山元至正十六年墓,即1356年。比对最早和最晚纪年的宋金元“画像二十四孝”墓葬案例,可知宋金元“画像二十四孝”图像在北方地区延续了近280年。考虑到一般事物发展都会经历发生、发展、成熟、衰亡的过程,笔者认为宋金元时期的“画像二十四孝”在北方地区最少流行三百多年。

     

        孝行传播平民化 宋金元时期存在“画像二十四孝”墓葬主要是仿木结构砖室墓和部分石棺墓。从大量题记或地劵(又称“买地券”,一种买墓地的契约。书写死者所买墓地的四至、地价、证人和不许侵占等语,置于墓中。——编者注)文字资料看,这些墓葬主人的身份多为较富庶的百姓或中小地主,还有没有品级的下级官吏。这表明宋金元时期“画像二十四孝”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的下层民众,即其“草根”性质。如洛阳市新安县石寺乡李村宋四郎墓墓门上有“宋四郎家外宅坟”题记;洛阳北宋王十三秀才画像石棺的棺盖中部楷书“大宋宣和五年葵卯金紫光禄大夫孙王十三秀才寿棺”等。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曾长期在上层社会流行的孝文化,在宋金时期已经完成了平民化和普及化的过程。

     

        总之,从以上几方面分析,可知较之元代后期郭居敬所编订《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的时间,“画像二十四孝”要早几百年。事实上,《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在宋金元“画像二十四孝”基础上的修订和补充,而并非是最早的二十四孝,也不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二十四孝版本。在整个二十四孝文化流变史中,宋金元时期的“画像二十四孝”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毫无疑问,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流行长达280年之久的宋金元“画像二十四孝”才是中国最早、最成熟的二十四孝文化。

     

        (作者后晓荣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