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与毕业,大学的校长书记们,都会纷纷为新生和毕业生们准备一份思想大礼——开学致辞、毕业寄语。我们也经常听到这些真诚深刻、语重心长的演讲。不过,这一次,我们听到不大一样的演讲,相同的是同样语重心长,甚至更加动人心魄。
其原因,就在于,这所高校,这所高校所代表的那一大批院校,与我们平时所时时刻刻关注的那些“985”“211”大学、名校不大一样。
他们的不一样就在于其身份的相对特殊——他们是高职院校,虽然身在大学行列,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半壁江山”,是高教体系的重要构成,但是又时时被另眼相看——很多人会说:“那是大专学校!那是低学历层次教育!那是低考分学生的选择!”在中国社会,这种说法是很致命的——致命地打击着考生的自信,折磨着学生家长的自信,消磨着高职院校的自信。
但是,即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中,也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例外。现实把成功的机会留给那些踏踏实实习得专长的人们、认认真真办学育人的学校。而能否自信地看待自己、自信地养成实力、自信地把握机会,决定了学生和学校到底能走多久、到底能有怎样的精彩。
如果按照惯常的思维,职业院校是高校的弱势群体;农业职业院校,又是职业院校中弱势的弱势;那么,地处边疆的农业职业院校,可能把所有的弱势都积压在自己的身上。那么,这所学院应该是几乎没有什么出彩的机会了。
但绝非如此。我们看到的是这所学院在全国高校中几乎倔强不屈的精彩;听到的是这所学院心中满满的自信。
其实,这精彩和自信,又岂止这一所学院?在全国范围内,那些不陷于困境,不囿于哀怨,勇于探索,扎根广阔的职教土壤和宏大的产业市场的那些中职、高职学校和他们的师生们,都透着这样义无反顾的自信,锻打锤炼着暗色中自己光华四射的精彩。
这样的自信,值得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