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16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上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24日 星期四

    学者风采

    胡鞍钢:国情专家的“三书”报国梦

    作者:本报记者 张雁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24日 16版)
    夜渐深,胡鞍钢仍奋笔疾书,思考着问题。受访者提供

        夏夜,清华大学校园里凉风习习。给学生讲完课,胡鞍钢走出教室,在路边茫然地转了几次身,也没有想起把自行车停在了哪里,只好匆匆步行赶回办公室。夜色掩映中,少有人注意到这位身穿白衬衫、步履矫健的中年男士。

     

        办公室里,数位中外媒体记者已等候多时,一见胡鞍钢进来,便迫不及待地张口发问。早已习惯了这种场面的胡鞍钢逐一听取,挨个回答。

     

        没有客套与介绍,所有问答都直入主题。“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撑是什么、怎么看待收入倍增计划、中国减贫工作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进入起草阶段,媒体希望从这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国情研究专家口中探寻中国兴盛的密码。其实,自担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以来的15年间,每逢国家的重要会议及报告出台,都能听到胡鞍钢发出的声音,观点往往令人耳目一新,却又深度契合中国实际。

     

        胡鞍钢的眼神中透着一股子执着劲儿。当有记者流露出景仰之情,他却低下头,露出孩子般的单纯笑容:“我只是个学者,学术报国是学者的责任。”

     

        “您是怎么做到学术报国的?”他给出了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的概括:“读书、写书、教书,简称‘三书’”。

     

    读活书——

     

    研究中国这部“天书”

     

        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胡鞍钢把国情研究比喻为“读天书”。在他眼里,中国就是一部伟大的“天书”。要读好这部“天书”,前提是读好一部部具体的书。

     

        “经济学家张培刚、斯蒂格利茨的书,还有《毛泽东选集》《邓小平选集》等经典著作,我都反复地看,总是能够从中受到启发。”胡鞍钢反复说。他同时强调,做学问尤其是做国情研究,不能只读有字之书,“还要读好实践这部无字之书。”

     

        为了读好无字之书,胡鞍钢对自己有一个强制性要求:至少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实践中做调查研究。“坐在学术机构里就如同待在宝塔尖,容易脱离实际,不知道中国现状如何,老百姓在想什么。我要走出宝塔尖,到人民中去,到实践中去。”

     

        为了寻找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胡鞍钢走进贵州农民的家,“大白天举着火把,才勉强可以看见地上用石头支着的、熏黑的锅”;在写“贵州现象”的有关文章时,他多次调研行程超过3000公里;看到仅有2万余名员工的阿里巴巴公司创造了上千万人的间接就业岗位,他赶赴公司调研并与马云深入对话……随同调研是胡鞍钢的学生们在校期间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行程紧张辛苦,但学生们都为自己的研究“接地气”而自豪:“跟着胡老师,研究的是真世界、真问题、真办法。”

     

        胡鞍钢有一个小秘密,那就是他随身携带的《胡鞍钢记录》。每天,凡是看到的、听到的、调查到的直至最后计算出来的各类数据,他都会第一时间记到《胡鞍钢记录》中。他把它称为知识银行,“所有的数据与信息都是零存整取,积累得越多,回报就越多。”

     

        “胡老师每天都泡在数据里面,他的很多报告中测算数据的时间坐标甚至能跨越100年。”谈及老师对数据的重视与把握,学生们由衷地钦佩。

     

        胡鞍钢从不满足于从公开资料中获取数据,收集数据是他所有调研行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将真实世界中获取的第一手数据与公开数据相对照之后,才能够成为我自己的数据。”正是基于详细的数据计算,胡鞍钢的国情研究以其可信度与可行性在国内外独树一帜。

     

        4月14日,在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胡鞍钢总结了中国2.0版本的宏观调控目标:七大目标、12个指标,并将相关数据及政策含义一一道来。天天记,天天计,有关中国发展的各类数据和总体情况,胡鞍钢早已烂熟于心、了然于胸。

     

    写中国——

     

    与国家兴盛同行

     

        今年8月,我国的“十三五”规划尚未进入起草阶段,胡鞍钢的《“十三五”大战略》一书就已经在书店上架。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提交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智库成果了。自2013年以来,胡鞍钢主编的14期国情报告关于“十三五”时期重要研究,都送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办公桌上。按照胡鞍钢的思路,“做国情研究,就是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还要想国家之未想。”

     

        正式出版个人专著26部,合著26部,主编14部,合编6部;英文版14部,日文版11部……在他看来,知识报国不只是口号,而是知行合一,写书就是学者知识报国的重要途径。

     

        作为国情专家,胡鞍钢通过写书,包括出版外文著作,主动向世界介绍中国。“中国治理有独到之处,所以世界想了解中国,想借鉴中国的经验。”他常常在各种场合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庆幸能够与祖国的兴盛同行,并尽己之力向世界阐释、介绍中国经验,希望让人们在了解中国的同时,借鉴中国的发展道路。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冯惠玲教授如是评价:“将自己的研究与国家未来联系起来,是学者的本分。胡鞍钢的坚持,在当今的学者中是很难得的。”

     

        其实,“记录”这个词远远无法说明胡鞍钢每一篇国情研究报告、每一部国情研究著作的含金量。在方法论的意义上,胡鞍钢已经开创了我国国情研究的新方法。例如,在《中国2020》一书中,胡鞍钢采用目标一致法和综合记分卡法,对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以及“十二五”规划前四年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打分,以此考核评估国家的政策实施效果。这不仅是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更为对下一个十年的全面深化改革进行评估提供了重要方法。目前,该方法已经被国家有关机构采纳。

     

        今年1月,韩国KBS电视台推出了七集纪录片《超级中国》,分别从人口、经济等六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的发展现状,把中国13亿人非同凡响的影响力真实展现在世人面前。该片80%以上是对中国的正面报道,充满正能量,在网络上引起一片热议。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认为该片对中国的介绍非常到位:“如果不懂韩语,你会将此片误以为是翻译成韩文的中国对外宣传片。”

     

        《超级中国》的制片人兼编导,曾是胡鞍钢课堂上的韩国留学生。这名留学生在2008年上了胡鞍钢的“中国经济发展和政策”课,又读了胡鞍钢的专著《中国2020:一个新型超级大国》(英文版、韩温版),书中对中国客观真实的描述,直接促成他制作这一纪录片。

     

        2011年,《中国2020:一个新型超级大国》英文版在美国甫一面世,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便向人们推荐此书。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评论说:“作为‘中国乐观论’和‘例外论’的主要倡导者,胡鞍钢帮助我们增进了对于这个发展变化迅速的国家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和长久挑战的理解及认识。”

     

    育英才——

     

    传播中国自信

     

        不仅国情研究在国内外独树一帜,胡鞍钢的国情教育也堪称独具特色。

     

        在胡鞍钢的课堂上,没有公开出版的教材,所有授课内容都基于他长期国情研究的成果,“我是写自己的书,讲自己的书”。在课堂上,他不断提醒学生:“这门课讲的不是Textbook(教科书),而是智库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每一堂课都是独特的,都在引导学生以研究者的视角,专业性地认识中国、分析中国。

     

        从1996年开设“国情与发展”课程以来,每个学期,清华大学都有几百名本科生选修胡鞍钢的国情专题课,每堂课都座无虚席。在胡鞍钢的引导下,这些很少踏出过校园的孩子近距离地接触到中央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其出台背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解。

     

        他的授课内容十分贴近中国现实。比如,每年召开“两会”之际,他都会提前要求学生关注和了解相关信息,并在课堂上详细介绍和解读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如,每当召开党代会或中央全会,他都会在课堂上讲解和分析中央重大决策的背景和深刻含义。国家新的统计公报一公布,学生们便会在课堂上听到最新鲜的解读……

     

        在课堂上,连专业人员都感觉头痛的统计数字,学生们竟然听得津津有味。胡鞍钢以当代中国为对象,以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为主题,深入浅出,条分缕析,从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道路是真正的“人间正道”,并带领学生从中发掘出中国的学术自信、理论自信、思想自信与道路自信。

     

        身为清华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胡鞍钢不仅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外国留学生分别开设以当代中国研究为主题的通识和专业课程,还讲授党课、团课,举办各种公开讲座,为各类学生讲授不同的主题、专题或话题,所有课程的核心都是介绍中国国情,积累中国未来良好发展的正能量。

     

        胡鞍钢把国情教育定位为公共产品、公共知识,他常说:“在研究当代中国的问题上,西方学者说对的很少,中国学者要能够基于中国视角、中国实践来做更专业的分析评论;同时,要敢于、善于把真实的情况介绍给学生们,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胡鞍钢,辽宁鞍山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从1985年起,开始系统地从事中国国情研究。作为中国国情研究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胡鞍钢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发展与发展政策。著有《人间正道》《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中国:创新绿色发展》《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中国经济波动报告》《中国地区差距报告》等。

     

        (本报记者 张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