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21日 星期一

    如何将军民融合推向深入

    ——中外专家研讨军民融合新路径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东 本报通讯员 邵明亮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21日 03版)

        “思想观念跟不上,顶层统筹统管体制缺乏,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滞后,工作执行力度不够等,都是现阶段军民融合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9月17日,在四川绵阳举办的2015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上,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对外发布了《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5)》。

     

        本次论坛是在第三届中国(绵阳)国际科技博览会期间举办的,军民融合成为本届展会的突出特色,中外专家围绕“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军民双方标准不一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司司长王树年认为,军民融合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共同选择。对“军”和“民”的理解上要从全局而不是局部去把握本质,“军”就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民”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军民融合需要努力实现这两大系统的融合发展。

     

        绵阳市委副书记张锦明指出,制约当下军民融合发展的阻力在于我国顶层统筹统管军民融合的体制尚未建立,传统的军民二元结构分离体制仍没有彻底打破,这样就导致军民两大系统各自为政、建设相互脱节,存在重复建设和职能交叉的情况,这样的军民或军地二元结构亟须打破。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形成牢固的军民融合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军民融合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主任马占魁少将认为,目前人们对将国家安全与发展视为一体的社会意识还比较淡漠,国防是国防,经济是经济,国有是国有、民营是民营的观念还比较根深蒂固,再加上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军民融合向深度、纵度拓展。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徐明表示,无论是军事武器装备的生产还是民用产品装备的生产都是工业生产,但是长期以来军用装备的研制跟民用产品装备的研制分别隶属于两大系统,这就导致军民双方标准不一致,如果不把双方的工业标准融合在一块儿,肯定会制约军民融合。

     

    从传统领域转变到新兴领域的融合发展

     

        “军队在人才、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优势,如何将其发展到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上来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志磊表示,人才有效利用在军民融合中是第一位的,充分利用军工企业人才优势不是把军工企业的人才移到民营机构和企业,而是希望军工企业能为企业提供高档人才的培训支持。另外,军工企业强大的产品平台可以应用到民营企业上去,这些平台包括质量控制、标准化、设计和工艺能力平台等。

     

        德国前国防部部长沙尔平介绍,德国推进军民融合首先是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在德国的宪法中就有关于军民融合的定义。另外,在其他方面德国军队和民间合作、国际军民合作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司司长王树年在会上提出了实现军民融合的路径,关键词是改革、创新、开发、协同和共赢,要把条块分割管理转变成一体化设计,要把行政推动为主转化为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要把融合重点从传统领域转变到新兴领域的融合发展,要把增量资源统筹转变为增量和存量统筹利用,要把单项分散集合转变为双向集成融合。

     

        国防大学副校长毕京京认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清醒地认识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地位,准确把握军民融合深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分析现状、洞察问题、明确方向中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本报绵阳9月20日电 本报记者 李晓东 本报通讯员 邵明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