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举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刻,我们非常需要一台具有人文情怀、富有深刻思想、集听视觉强烈冲击和高艺术品质于一体的晚会。经过半年的努力,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在人民大会堂与观众见面,主创人员用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极具创意的舞台表现手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中,不难听出他们的激动之情。作为整台晚会最重要的根基——音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位专业音乐工作者,我认为无论是对作曲指挥还是演唱演奏员来说,音乐的最高境界是对曲式的把握。不能拘泥于一城一池,也就是不能太在意音符本身的得失。纵观整台晚会的架构,可谓文本创意独具匠心,立意新、起点高,紧扣抗战胜利的重要节点,同时又不乏诗情画意之美。所有历史歌曲串联与当代新作呈现巧妙结合、浑然一体,没有丝毫生硬勉强的感觉。既严格遵循主创团队的整体布局安排,又充分展现各自的个性和具鲜明特征的创作技巧和风格,整台音乐会丰富多彩,毫无冗长繁缛之感。
由于晚会选用的歌曲,都代表了各历史时间节点,因此需要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排列。但如果原封不动地呈现这些老曲,势必会出现“歌曲联唱”这种老套路。有些歌曲虽家喻户晓,但毕竟由于年代变迁,音乐语言过于简单,不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然而,在主创团队和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几乎所有的传统作品,既保留了基本历史特征和原貌,又因为作曲家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和配器,将原曲巧妙地变形拓展,从而赋予老歌全新的生命。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延安颂》中,作曲家用灵巧的技法、自然的调性转换以及个性迥异的节奏,将革命根据地节庆的喜悦气氛与对革命圣地的敬仰完美结合,现场观众无不被悦目的舞蹈和醉人的歌声所打动。印象较为深刻的当属男声小合唱与情景表演《并肩战斗》,为表现远征军不畏艰险,在异国他乡与盟军并肩作战的场面,作曲家成功地将一首简单的小曲,改编成一个音乐内涵丰富、管弦乐手法高超的交响化作品。如果说,好的歌剧音乐抛开歌词也一样耐听,那么好的舞蹈音乐当闭上眼睛时同样能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美丽的画面。在这里,作曲家做到了音乐与舞蹈的融合,并且让这种融合相得益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钢琴与合唱《黄河·义勇军进行曲》由于时间有限,《保卫黄河》不可能全部演奏,无痕迹删节的版本与《义勇军进行曲》时而呼应,时而交融,可见作曲家的用心良苦。
晚会音乐中的旧曲见证了历史,唤回了记忆。耳熟能详的作品总能引起观众内心强烈的共鸣,完成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使命。“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音乐责任则由作曲家们的创新来担当,而这恰恰是晚会最为可圈可点之处。《胜利之歌》激情豪迈、鼓舞人心,铿锵有力的歌声昭示着昔日与今日的“胜利”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希望与梦想,为整场晚会开了个好头。《天耀中华》词曲典雅柔美,编配行云流水,童声与女声合唱如天籁之声,在以激情、奋进为主调的晚会中,凭轻柔唯美一枝独秀,在观众90分钟的欣赏过程中无疑起到了兴奋点的调节作用。领唱与合唱《和平——命运共同体》是整个晚会的重中之重,不仅因为它的政治意义所在,更是整体音乐构架的最高潮。作曲家的男女独唱重唱写得抒情大气,旋律动听,二重唱时更加富有表现力;而合唱的部分十分丰满,恰到好处地烘托了男女声独唱重唱,并强调了本次纪念活动最重要的主题——开创未来。
晚会落幕,走出大会堂听到观众们的称道,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满足之情,不禁为音乐创作团队审美趣味的提高、创作技巧的臻善感到欣慰。如今,粗糙拼贴式的综艺晚会不再,而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场高品质且具有文化内涵的视听盛宴。(作者为上海歌剧院原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