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甚至成为志愿服务的骨干和“排头兵”,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鲜明特色。近年来,各地将开展党员志愿服务视为党员扎根群众的重要形式和新时期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依托,不断创新服务载体,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水平,推动我国党员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成为自觉追求
一顶小红帽,一件小马甲,退休干部变身“校门爷爷”。浙江杭州桐庐县凤川街道退休党支部8位退休干部退而不休,他们两人一班,每天上学、放学时间自发到街道小学门口维持秩序,守护孩子们的平安。在8位党员志愿者的指引下,校门口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得到改善。
在全国各地,像“校门爷爷”这样的党员志愿者数不胜数。党员干部投身志愿服务事业,不仅彰显其社会公德,更是其价值观和先进性的充分展示,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行动。近年来,各地党员干部以志愿者的身份,近距离、经常性地开展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其自觉追求,党员志愿服务规模日益壮大,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
浙江省嘉兴市,高扬“党在我心中、我在群众中”红色主旋律,2003年9月6日成立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并开通求助热线,注册党员6000多名,命名一批党员专业服务工作室,开展圆梦微心愿、啄木鸟党员志愿者行动,获得社会各界点赞,全市有20%的党员是志愿者。
河北省大力推进以共产党员为中坚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在全省广泛开展“善行河北 邻里守望”主题活动,全省党员志愿者总数达到241.3万人,占到全省党员总数的51%,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
2014年5月,解放军总政治部下发《关于完善军队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要求,医疗机构等服务窗口岗位的党员干部,要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佩戴党员徽章等形式,在日常工作中亮出党员身份,提高服务质量,展现良好形象。
一个党员志愿者温暖一片群众
“当代雷锋”孙茂芳虽已年过古稀,但他仍在不断释放自己的热量。他50多年来始终不渝坚持学雷锋,先后赡养29名孤寡、病残老人,资助38名特困学生。
一个党员富有责任感,就能温暖一片群众;一个党组织充满战斗力,就有社区邻里的温馨和谐。各地适应时代要求和群众需求变化,不断探索创新党员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提升党员志愿服务的效果和质量,从最初的义务活动到党员奉献日,从结对帮扶到党员进社区,从集体活动到个人认领项目,针对性、实效性、普及性越来越强,有效地拓展了党员志愿服务的领域。
湖南省长沙市不断深化拓展“雷锋家乡学雷锋”,组织广泛开展“学雷锋、见行动,认领微心愿、温暖身边人”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开通扶贫解困“雷锋580热线”“锋蜜在行动”微信平台,着力打造这一独具湖湘特色的品牌活动。
四川省注重引导机关党组织到城乡接合部、群众工作力量薄弱、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社区报到,推行居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三单制”工作模式。
制度化让党员志愿服务“长青”
在推动党员志愿服务中,各地都把制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探索制定了活动登记、服务纪实、双向监督、定期向党员所在单位反馈情况等制度,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特别是2014年2月,中央文明委《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出台,为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北京、河北、四川、贵州等省市就推进党员志愿服务专门下发文件,纳入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评议考核、单位目标责任制和优秀党员评选、公务员年度考核范围,作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的测评依据。
江西省瑞金市建立党员志愿服务分级管理制度、培训考核制度和激励保障制度,定期开展星级党员评选和分级奖励活动,在评优表彰和干部提拔使用时优先考虑。
河南省洛阳市注重建立健全党员志愿者注册制度、嘉许表彰机制、专业培训机制、宣传推介机制等长效参与机制,构建了党团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党员管理格局。
一名党员志愿者就是一面旗帜。各地广泛开展“亮牌争星”活动后,党员志愿服务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呈现出党员带动群众、党员服务队带动社会组织、党组织带动区域广泛参与的良好发展态势。
(本报记者 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