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7日 星期一

    打通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宁夏农村文化大院侧记

    作者:本报记者 庄电一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7日 09版)

        这里是许多村民都向往的地方:这里可以阅读多种书籍报刊,可以圆一次业余书画家的梦,可以登台客串一回草根“歌唱家”,可以探究剪纸、刺绣的技巧。这里有学习的园地,这里有致富的秘籍,这里有娱乐的舞台,这里有竞技的赛场。

        这个地方,就是在宁夏农村的文化大院。

        在固原市原州区、银川市兴庆区、吴忠市利通区、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和盐池县,记者都看到了文化大院繁荣兴旺的喜人景象,也感受到了文化大院的独特魅力。那里有图书,有乐器,有文房四宝,有体育器材,有排练厅和表演舞台,有农民创作的各类艺术品,那里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本村和邻村的群众。

        在盐池县移民新村盈德村,记者看到,那里的农民随便就可以组织一台像模像样的节目,全县定期举办的“百姓大舞台,想秀你就来”活动,让许多一身泥土、一手老茧的农民找到了一试身手的机会和当“明星”的感觉。

        在吴忠市利通区的穆民新村,记者看到,那里带有浓郁回族风情和伊斯兰特色的绘画、剪纸、刺绣作品,都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令人啧啧称奇。

        在吴忠市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农民李忠勤家里,记者看到了常年不撤的书案和挂满墙壁的书画,前来学习书法的村民和登门求字者络绎不绝,48岁的李忠勤每年仅此一项就有2万元的收入。李忠勤的家,成了村里的文化大院。

        位于宁夏最南端的隆德县,是个文化传统深厚的地方,那里的文化大院现已达到22个;地处宁夏东部的灵武市,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文化大院已有28个;中宁县为文化大院建设不遗余力,将文化大院的数额增加到39个;自然条件较差、经济也相对落后的固原市原州区,在文化大院建设方面却走在了全自治区的前头,50家文化大院已覆盖了那里的每一个乡镇。截至目前,宁夏的文化大院已经发展到了730家。

        有些文化大院还搞出了名堂、创出了品牌:有“六盘山下‘花儿王’”之誉的马志学,不仅带出了50多个徒弟,而且把舞台搬到了兰州、西安和周边的许多市县,每年演出上百场,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中宁县新堡镇“夕阳红”文化大院,曾组团到香港、上海、北京等地演出,去年5月代表中国到韩国参加第十一届世界中老年“首尔杯”合唱、舞蹈、服饰风采大赛,荣获大赛最高奖——“木槿花奖”。

        文化大院不仅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而且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位。凡是有文化大院的地方,酗酒等不文明行为都看不到了,寻衅滋事、夫妻斗气、父子反目的现象也减少了。经常出入文化大院的人,自我管理意识增强了,看问题的眼光长远了,追求高雅生活的愿望也更强烈了。

        宁夏农村的文化大院,有许多是由当地热爱文艺的能人和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创办的,许多人最初甚至是自找场地、自筹资金、自购器材,自愿为周边群众服务。现在,自治区政府已将扶持文化大院列入“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投资800多万元为410个文化大院配送了音响、乐器、服装、电脑、书柜、图书,各市县也通过多种形式对文化大院给予了扶持。

        文化大院把公共文化服务传递到基层,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也催生了农村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在许多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报记者 庄电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