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7日 星期一

    与民族共命运 与人民同呼吸

    首都文学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座谈会举行

    作者:本报记者 郭超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7日 04版)

        本报北京9月6日电(记者郭超)6日,中国作家协会隆重举行首都文学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座谈会。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主持座谈会。

     

        铁凝在讲话中向那些在血与火的岁月中以笔为枪的老战士、老作家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祝福。她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昭示着中华民族对正义、和平与人民的庄严信念。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这一伟大胜利的重大意义,表达了中华民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更是中华民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时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在那段悲壮辉煌的历史岁月里,广大作家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中国的文学始终表达着民族的心声。铁凝指出,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国的广大作家和文艺工作者表现出空前的团结,他们满怀对祖国母亲的深情,满怀对独立与自由、和平与光明的向往,写下了难以计数的小说、诗歌、散文、歌词、特写、报告文学、戏剧,有力地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抗战中的文学是人民的文学。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文学从来没有像在抗战中那样,深入到街头、田间和战壕,深入到最广大民众的心头。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军事和政治的胜利,也是民族精神的胜利。铁凝谈道,70年过去了,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依然像山一样矗立在我们面前,抗战还远没有写完,抗战的文学如同群山连绵,一直有更高的一座山在召唤着我们。现在,中华民族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抗日战争中的无数先烈梦寐以求、牺牲奉献的伟大理想正在我们的前方展开,中国广大作家必将继承和发扬抗战文学的光荣传统,与民族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以我们的笔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高举理想的旗帜,弘扬中国精神,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钱小芊在主持中指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弘扬抗战精神,要充分认识文学的地位和作用,铭记我们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努力发挥文学作品深刻的价值引领作用,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地担负起为人民立言、为时代放歌的历史责任。要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学精品,包括抗战文学精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抗战胜利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弘扬抗战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和激励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作家、评论家代表邓友梅、柳建伟、孟繁华、大解、程雪莉、李云雷、张者、徐非光、成善一等先后发言。他们从不同角度回顾抗战历史,表达对革命先烈、文学前辈和死难者的怀念,肯定文学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力量,表示要弘扬抗战精神,推动抗战文学创作。大家谈到,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抗战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纪念抗战是为了更加珍爱和平,不忘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作家将继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继续书写动人中国故事,谱写中国文学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同志,在京中国作协主席团同志,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开始创作的老干部、老作家,首都文学界的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协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