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领土横跨欧亚大陆,境内欧洲部分只占国土面积1/4,但经济产值占全国3/4,并集中了大多数人口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邻近的欧盟是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对欧贸易占俄罗斯外贸总额近一半。但进入新世纪以来,俄罗斯大力推进东西方并重的“双头鹰外交”,努力改变“西重东轻”的局面。特别是自2013年底乌克兰危机爆发至今,俄罗斯外交“向东看”的色彩越来越浓。
从举措上看,俄罗斯“向东看”涵盖政治、经济、人文等诸多领域。俄罗斯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地区多边机制,期待利用自身能源、交通运输等优势,在地区一体化进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俄罗斯还推出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改造跨西伯利亚大铁路、建设欧亚大通道、打造“跨越式发展区”、宣布符拉迪沃斯托克为自由港、开发东部和北部油气资源等。俄罗斯并提出一系列宏伟目标,包括将对亚太外贸额比重提升至40%、2020年前对亚太天然气出口比重从3%提高到20%等。为搭建对亚太合作的平台,今年9月4日,俄罗斯将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办史上首届东方经济论坛,普京总统亲自出席。该论坛将与圣彼得堡经济论坛形成东西呼应的两大盛会,俄罗斯对外合作的“双头鹰”布局呼之欲出。
从地理上看,俄罗斯外交“向东看”并不局限于俄东部的亚太地区,广义上还涵盖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俄罗斯与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在金砖机制和G20框架下的合作备受瞩目,小城乌法成功举办金砖和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俄罗斯积极巩固与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的传统友好合作,越南成为首个与欧亚经济联盟签署自贸区协定的国家。俄罗斯还大力加强与土耳其、伊朗、埃及等中东国家以及拉美各国的双边合作。通过这些渠道,俄在很大程度上折冲了美欧的孤立和制裁,获得了广阔的外交迂回空间。
作为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中国在其“东向外交”中占据着突出位置。普京总统说,“只要与中国站在一起,俄罗斯就能战胜面临的政治经济困难”。今年,中俄共同纪念和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两国领导人相互出席对方举办的有关活动,在中俄关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在经济领域,两国务实合作成果丰硕。航空、航天、能源、科技、交通基础设施、金融等领域战略性大项目不断取得进展。俄方积极响应中方倡议,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成为第三大股东;双方商定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成为两国关系发展新亮点,标志着中俄合作正从各自国别发展战略的对接升级到区域合作战略的融合。中俄人文领域合作同样红火,去年双方人员往来达300万人次,互派留学生数量达5万人,在“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框架内举办数百场活动,友好城市与省州超过100对。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两国民众感情也进一步加深。最近俄罗斯民意调查显示,中国被俄罗斯民众视为最友好的国家,实业、教育、文化、学术等社会各界精英了解中国、开展交流和合作的愿望十分强烈。在“中国热”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俄罗斯将于明年起把汉语纳入中小学生统一国家考试科目,这是一个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
俄罗斯“向东看”的选择会是昙花一现吗?答案是否定的。“向东看”不是俄罗斯迫于当前经济困境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出于国家长远发展作出的战略决断。不可否认,俄罗斯与美欧因乌克兰危机关系陷入低谷,为应对经济困难和拓展外交空间,俄罗斯必须在东方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开辟新的市场。但更应看到,俄罗斯外交“向东看”有内外两方面深层原因。
从内因看,俄罗斯渴望凭借地缘和资源优势,搭乘亚太经济快车,实现复兴崛起的强国梦。为此,俄罗斯着力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将其打造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该政策已延续多年,并非应景之举。从外因看,随着亚太在国际格局中地位上升,世界主要大国正纷纷加大对亚太事务的投入。俄罗斯作为太平洋大国,不能甘居人后。特别是中国作为地区最大国家,不仅发展势头强劲,而且在国际事务中奉行公正公平立场,坚持和平合作政策。中俄关系成为互利共赢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俄罗斯已把中国作为“向东看”的优先方向和关键依托。中俄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领域近来大单频现,正是俄“向东看”政策的突出体现。
古语云,是亲必顾,是邻必护。中国乐见俄罗斯发展振兴,欢迎俄罗斯“向东看”。当中俄这两个大国不约而同地把热切期待的目光投向对方时,两国乃至地区共同发展繁荣的前景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