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在家淘宝”“淘宝铺出致富路,键盘敲开幸福门”……当车子驶入山东曹县大集镇丁楼村时,记者发现,这里醒目的墙面广告如此“与众不同”。
大集镇,地处经济不发达的鲁西南地区,这里32个行政村中就有2个省级贫困村、14个市级贫困村。
从经济相对落后、地理位置偏僻的普通乡镇到带动1.5万余人就业的“淘宝镇”,大集镇的乡村生态如何被互联网改写?近日,记者来到大集镇一探究竟。
产业链完备,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鼎鼎制衣有限公司”“庆生服饰有限公司”……丁楼村一条街上,几乎每家房屋外都挂着自家公司的牌子,五颜六色的演出服迎风飘展。与其说丁楼村是个村庄,不如说更像是个商贸城。
丁楼村做服装生意的历史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初,这里许多村民从事影楼服装生意。家庭作坊里生产,城市影楼里销售,村民肩挑人扛,上门推销,但一年卖下来的服装不过百套,许多村民被迫另谋出路。
“1998年,我在淄博打工,一天大概挣11块钱,还要牵挂留在家里的女儿。”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的任庆生站在自家仓库的货架旁对记者说,2009年,他第一次接触淘宝。从一家网店到10家网店,从自己做到聘用70多个工人的服装公司,任庆生的生意越做越大。2014年,任庆生的网店一年销售额近千万元。
眼看任庆生的生意火了,村民们纷纷效仿。目前,丁楼村300多户家庭里有280多家经营淘宝店,全村年销售收入超100万元的服饰加工户30多家。
“目前,大集镇已有1万多家网店,2014年全镇淘宝产业销售额超过5亿元。”大集镇党委书记苏永忠向记者介绍说,为扩大淘宝村规模,镇里计划投资3.9亿元建设20万平方米的淘宝产业园区。
本地化就业,社会问题不复存在
“叮咚”“叮咚”,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7台电脑此起彼伏地传出消息提醒声,一面墙上贴满了各种物流快递的信息单,另一面墙则满是荣誉证书。27岁的张洪征在一台电脑前耐心地和客户“对话”。
这间房子隔壁是一部分厂房,几名女工正忙着裁剪布料。这座不起眼的农家院落里,一年完成的销售额就有700万元左右。
因为看中医生工作稳定又有社会地位,在张庄村做了30多年医生的张德波希望三个儿子能继承衣钵,三兄弟也都顺利就读了医学院。然而,二儿子张洪征毕业后回乡开网店的想法让张德波的“家庭梦想”落空。没想到,“折腾”了几年,生意越做越大,张洪征成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他的哥哥弟弟也纷纷回乡和他一起创业。
2013年以来,大集镇约有2500多名外出务工农民、160多名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在全镇注册的170多家服饰企业经营者中,35岁以下青年人口占80%。这个镇因为农村电商展现出不一样的活力,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问题亦不复存在。
同质化竞争,淘宝村何去何从
和丁楼村同属于大集镇的孙庄村曾大力发展蔬菜大棚,村里一年的蔬菜销售收入达到2800万元,是名副其实的蔬菜种植专业村。看到丁楼村的淘宝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孙庄村也在2013年转型做电子商务。“网上卖东西比种菜付出劳动少,收入增长还快。”孙庄村支部书记孙学平说起话直来直去,“以前我们村家家种蔬菜、户户有大棚,但现在村里70%左右的家庭都开淘宝店,村里一年收入8000多万元。”
与丁楼村不同的是,孙庄村的淘宝网店大多只销售不生产,在他们看来,直接从周围村庄拿货,比自己做厂房更快捷。
跟风开淘宝店,使大集镇在形成规模效应的同时,也带来同质化竞争的隐忧。当全村乃至全镇都开始做表演服饰的淘宝商,利润就越来越低,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
“接下来几年,淘宝会进入比拼质量的时代。我们现在慢慢做自己的原创设计,也提前注册了品牌。”对未来,张洪征有自己的判断。
苏永忠表示,目前大集镇淘宝村发展模式的确受到质量、人才等因素的制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大集镇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来帮助企业进行品牌宣传和营销。同时,淘宝村也已经建设农村电商人才孵化基地,面向全国招聘网店美工、营销推广、行情分析等高端人才,来解决人才问题。
(本报记者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