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31日 星期一

    协商实践

    伊春市政协:建言建在需要时

    作者:本报记者 周洪双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31日 11版)
    刘希武老人高兴地入住新居 李雪萍摄
    发展林下经济让群众富起来,图为职工采摘黑木耳。资料图片
    黑木耳大丰收 王志富摄

        “今天来漂流的有两千多人,游客都可以玩尽兴,这里的群众也能多赚一点了。”不久前的一个周末,在黑龙江伊春市金山屯区,大丰河漂流景区负责人陈众一脸兴奋地告诉记者,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避暑休闲,不仅促进了老百姓致富,更成为一张聚人气、扬名气、鼓士气的“金名片”。

     

        近年来,地处小兴安岭腹地的伊春市逐步停止了森林采伐,开启了转型发展的新征程,百万林区人开始向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要效益。这个过程中,伊春市政协积极建良言、献睿策,为探索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新途径作出了有益探索和应有的贡献。

     

    为生态旅游注入文化内涵

     

        森林停伐后,伊春大力推进森林经营理念创新,使林业经营模式由单一保护生态逐步转向多元化释放生态。随着“中国森林之都——伊春”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旅游业逐步成为伊春增就业、惠民生的重要产业。

     

        伊春市政协委员倪锡起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可持续繁荣的重要保证,推动伊春森林旅游健康发展需要深入发掘文化内涵,让伊春真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市政协委员陈凤芝建议,伊春各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改善景区的硬件设施以提高服务水准,还要注重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的核心竞争力,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这几年,伊春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以森林生态文化为核心,在旅游产品开发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增加旅游产品文化含量,提高了旅游产品品位。上甘岭溪水森林公园、带岭凉水自然保护区等地推出适合不同旅游者需求的森林科普型旅游点;伊春兴安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区开发了林产工业文化旅游产品;伊春区、嘉荫县开发了恐龙文化旅游产品;新青区依托白头鹤保护区,每年举办一届白头鹤生态文化周,这是一次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文化交流、产业推进于一体的盛会,集中展示新青的地域文化、城镇变化和产业发展成果。

     

        当前,林都伊春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总量达629万人次。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量达到309.2万人次,同比增长7.8%,实现旅游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8.3%,伊春旅游呈现出喜人的发展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研究室原主任仲维波研究辽金文化40余载,他依据丰富的史料和文物证实伊春金山屯区就是金祖文化中心区域,开发潜力巨大,伊春生态文化旅游或将迎来新的契机和舞台。

     

    助林下经济打造特色品牌

     

        森林停伐后,林下经济成为伊春转型发展的重要出路,黑木耳、小浆果等林下种植产品是职工增收的新引擎。几年前,市政协委员王守国发现,黑木耳销售大多是东一家西一家的小山特产品店,对服务本市群众和零散游客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在接待外地大客商时显得力不从心,既制约了产品销量,价格也一直上不去。2011年,伊春市售黑木耳一般在每斤20元左右,而外地客商以每斤24元的价格买回去用新品牌包装后,可卖到35元一斤。

     

        王守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提交提案建议推广新技术,提高黑木耳质量和产量,并努力打造小兴安岭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引起了相关各方重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黑木耳栽培原材料短缺问题开始凸显,市政协了解情况后,以政协信息专报的形式向市领导和有关部门提出了“关于解决木耳原材料问题的建议”,得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由市资源林政局进行试点,为木耳等菌类栽培项目原材料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在发展中,新青区通过不断完善黑木耳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出台了新青黑木耳生产管理办法,建设推广立体挂袋栽培木耳大棚,注册培育“新青木耳”品牌,初步形成了“研发+农户+基地+工厂+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了组织化、标准化、科学化生产和品牌化营销,很好地解决了王守国发现的问题。

     

        如今,新青区黑木耳种植项目年产量达2000多吨,产值1.3亿元,户均收入3万元。2014年,新青区售出的黑木耳每斤平均售价比上年高出3元多,全区黑木耳因此增收1500多万元。新青区也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授予“中国黑木耳绿色消费基地”和“全国农超对接先进单位”称号。

     

        除此之外,伊春市政协还围绕红松籽资源开发、小浆果深加工、加强有机品牌建设等提出一系列建议,助推伊春林下经济走上了品牌化发展的道路。那些原本“长在深山无人识”的有机产品在短时间内身价倍增,创造出消费者认同、市场认同、行业认同的商标品牌,实现了价值的飞跃。

     

    帮林场职工解后顾之忧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停产停伐、封山育林等作业方式的改变,伊春切实改善林场生产和生活状况,对部分边远发展落后的林场进行了生态移民。2006年,伊春将撤并林场、实行生态移民纳入《伊春市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按照相关规划,到2015年,全市218个林场将撤并为121个。

     

        大量山上职工搬迁到山下后,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市政协深入调研撰写的“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林业生产转型情况”调研报告,针对伊春加快转型发展,特别是全面停伐后,林业生产及辅助单位人员去向等问题提出了7个方面的20项建议;经伊春市政协十届十次常委会议协商讨论后报送到市委、市政府,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召开现场会,应对停伐,并将材料印发至各林业局参考。

     

        各林业局非常重视林场撤并工作,在做好职工安居工程的同时,也高度重视职工的生产和就业,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美溪林业局将林场撤并工作视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工程,及早谋划,精心组织,有序推进,按照本地实际,制定了完善的措施,确保林场居民能搬下来、稳得住、过得好。

     

        伊春市政协深入部分林业局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19.9%职工的身份和工作没有变,他们合并到其他林场,继续从事抚育、造林、透光、防火、道路养护等工作;17.3%职工被安置到镇内基层单位、民营企业和公益性岗位上;18%职工转向从事种养、采集、第三产业等自营经济,他们可享受到一系列优惠政策;25.5%职工外出务工,另有19.3%为退休和伤残职工,他们都有养老金或生活费。

     

        市政协委员常铁砚认为,林场撤并既是国家生态建设总体要求,又是改善林场职工群众居住条件的造福工程,他建议各级政府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力度,促进职工就业、关心职工收入,努力为职工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并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本报记者 周洪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