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西南民族大学主办,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承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关系的历史发展研究”课题组、四川省朱熹研究会协办的“儒学与少数民族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2015年年会日前在成都召开。来自北京、内蒙古、云南、四川、西藏、新疆等17个省、市、自治区的7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创造转化、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关系的历史发展研究”首席专家、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杨翰卿提出,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的关系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可划分为先秦关系孕育、汉唐传播影响、宋元明清融合创新三大阶段,后两大阶段又可细分为汉魏的初始传播期、两晋十六国隋唐的深入影响期、五代十国两宋的吸纳融汇期和元明清的转化创新期,即“三大阶段五个时期”。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蔡方鹿指出,儒、佛、道三教的融合对于促进各民族哲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宋代以来的时代思潮体现出以儒为主、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一本多元”特征。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徐纪律认为,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和文化表现出在互补中形成积淀、吸纳中彰显伦理、融汇中实现升华的基本特征,促进了我国少数民族哲学的提升,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与会学者认为,儒学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各民族思想融汇、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开展民族哲学研究对中国哲学实现创造性转化、弘扬包括少数民族在内共同创造和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