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22日 星期六

    文化视窗

    小城中的“国学故事”

    作者:赵磊 吴远常 滕方永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22日 09版)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是地处鲁南的一座小城,经济算不上发达,区位优势也不是那么优越。就是在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却掀起了“学国学、用国学、行美德”的风潮,这里的人们用行动讲述了一个现代社会的“国学故事”。

     

        担当+设计

     

        曾经,在峄城,一提“讲国学”,很多人笑了:你知道什么是国学?你会讲国学?你讲国学有人听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刚开始,“讲国学”面临人才缺、资金少、无场地等诸多困难。千头万绪中,峄城首先对“讲国学”工作机制进行“顶层设计”,优先解决和回答“为什么讲、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讲给谁听”等基本问题。峄城在制订总体活动方案、列支专项资金和建立“讲国学·行美德”工作网络的前提下,还出台了活动办公室工作制度,国学讲堂管理制度,国学讲师选拔、培训、备课、讲课、考核、奖惩等基本制度30余项,建立队伍建设、组织建设、品牌建设、学术研究、培训交流、宣传推广等9项基本工作机制,制作了《峄城区“讲国学”工作指导手册》。

     

        没有目标,哪来的劲头?“58110”,这个数字就是峄城学国学的目标。“5”即在区、镇、村和学校选拔培养50名优秀国学兼职讲师,“8”即确立80个标准的国学讲堂,“1”即国学讲堂每年开课1000场(次),“10”即受教育人群达到10万人(次)。通过持续实施“讲堂、媒体、社会、文艺”四大“讲国学”传播普及工程,开展“志愿峄城、礼仪峄城、孝行峄城、慈善峄城”四项“行美德”主题活动,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为建设幸福峄城提供了强大的道德力量和精神支撑。

     

        讲师+学堂

     

        有学,须有讲。传道者,师也。在活动开展之初,峄城就把选拔培养国学讲师队伍作为一个重要议题。

     

        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张科技是一位个体户。他学习、弘扬传统文化已有7年之久。这些年,他先是自费参加全国各地的传统文化论坛,后又在家乡自发弘扬传统文化。2013年8月,他和众多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志愿者在峄城职业中专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全国性“公民道德公益论坛”,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传统文化“冲击波”。如今,他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授课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有时一天有好几个单位请他去讲课,从早晨一直讲到晚上。夜深人静时,他还要加班备课、总结讲课心得。尽管累得筋疲力尽,他却说:“看到很多人从传统文化中受益,实现了个人和谐、家庭和谐,我很乐意、很幸福,一点也不感到累。”

     

        像张科技这样,经过实践检验、考核合格、无私奉献的国学讲师,在峄城还有22名,他们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或讲述亲身经历或分享学习体会、或阐释国学经典,满怀喜悦地传递着国学正能量。

     

        近年来,峄城面向社会选拔推荐了一大批热爱传统文化的老乡贤和从事德育教育工作的教师、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到国学讲师队伍中来,选拔初级国学讲师近120名。同时,举办国学讲师培训班,从中优选出50名国学讲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接着以集体备课评议会的形式进行逐个考核,目前取得讲课“资格证”的讲师已有22名。同时,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国内30余名国学专家、道德模范、传统文化弘扬者为外聘国学讲师。

     

        对于学国学来说,讲师与讲堂犹如车之双轮。在匡衡小学,学校的假期作业除了书本作业之外,还有为父母做一次家务、参加一次传统民俗活动、学讲一个优秀传统文化典故等“国学”清单。现在这所学校的学生放学后排着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已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像匡衡小学这样的国学讲堂,峄城全区共98个,遍布机关、学校、企业、村庄、社区。目前,峄城先后建立了区、镇、村三级国学讲堂传播普及体系,明确至少确立1个区级国学讲堂,每个镇街至少确立1个镇级、3个村级国学讲堂,全区中小学及具备条件的幼儿园至少确立1个国学讲堂,提出了有场地、有标志、有讲师、有设备、有制度的“五有标准”。

     

        请进来+走出去

     

        “百善孝为先,孝顺是做人的根基。父母恩,似海深。人之所以为人,最起码应该懂得报恩。乌鸦还懂得反哺,羔羊还知道跪乳,就连叶落也知道归根,何况人呢?”日前,来自江苏省徐州监狱的二级警督张恒进为峄城区榴园镇的机关人员、村支部书记作了一场名为《当人生遇到传统文化》的报告,讲到动情处,讲者哽咽,听者泪流满面。今年以来,像榴园镇这样的国学讲座,峄城已举办了120余场次,听众达39000余人次,这种通俗易懂、真切感人的“国学课”在峄城区党政机关、镇(街)、企业、学校、村(居)受到广泛欢迎。

     

        请进来的同时,峄城的“国学实践”也在走出去。8月7日至15日,峄城全区110多名校长、园长参加了在山东德州举办的教师传统文化培训班。此前,峄城区委宣传部、组织部及所属7个镇街已先后30余次组织机关干部、村支部书记、中小学教师、企业职工等到北京、潍坊、沁阳、南通等地学习传统文化,这种外出学习每次少则七八个人,多则二三百人,培训人员已达1200余人次。许多学员学习后,认识到自己以前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对、观念上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对传统文化认识存在偏差”“对名利看得太重”“把自己看得太重”“对工作不够尽心”“感恩意识差”“对父母尽孝不足”等,也做了深刻的反省。

     

        经过三年多的国学实践,现在的峄城正悄然发生变化:一些离异夫妻重归于好、一些“问题少年”改过自新、一些不孝儿女幡然醒悟、一些村庄通过“以孝治村”由乱而治。目前,峄城已涌现中国好人1名、省级道德模范2名、山东好人5名、市级道德模范16名,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正逐渐形成。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