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观中具有最根本意义的观点,是党执政后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和基本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应当着力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着力从单纯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教育向深入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转变。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作为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要使人们在思想上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哲学社会科学的集大成者,是人类社会思想的宝库。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体系严谨,知识性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三大规律,其真理的力量和逻辑的感染力是任何其他社会思潮无法比拟的,还没有哪一种社会理论能够取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既是革命导师、职业革命家,又是大学者,是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也很深入。上世纪末英国一家媒体组织评选千年思想家,马克思当之无愧地排在首位。马克思、恩格斯既有人格的魅力、政治的魅力,同时还有知识的魅力、科学的魅力、真理的魅力。我们对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就应当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加强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让人们感悟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终身受益,这样才能深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是着力从自发接受马克思主义向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转变。所谓自发接受,是指更多地依赖于外在的要求,而接受主体本身对马克思主义并不见得了解、理解,并不见得真懂。列宁讲自发的工人运动只能产生工联主义的意识,所以对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要从外面灌输。在工人阶级还处在被统治地位、知识修养还不足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情况下,灌输马克思主义是必要的。但这种灌输是外在要求,因而接受者容易反复甚至动摇。所谓自觉地接受,是指接受主体已经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掌握这种科学理论,自觉地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分析问题,有利于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相对于自发地接受马克思主义而言,自觉地接受是一种内在的需要,是一种层次更高、效果更好的接受。一旦自觉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就会信念牢固而不左右摇摆,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党执政的和平建设时期,随着工人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特别是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要引导人们向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努力,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三是着力从强调思想上情感上信仰马克思主义向在行动上行为上坚定践行马克思主义转变。马克思主义有着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它毫不掩饰自身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对夺取政权以前的无产阶级的苦难生活充满着同情与关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过去教育人民群众信仰马克思主义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一些人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或多或少地从情感的角度考虑问题。信仰是前提、是基础,没有思想上的信仰,就不可能有行动上的自觉和坚定。没有感情,就不会引发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但仅有感情还不够,行动才是目的、是归宿。因此,不能光看口头上对马克思主义说得如何,更多地要看人们在行动上按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做得怎样。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贯穿于实际工作之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实际工作。尤其要敢于和善于理直气壮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坚决反对和抵制“西化”“分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任何时候都能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四是着力由坚持狭义马克思主义向坚持狭义和广义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转变。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思想理论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形成的不同实践阶段、不同国度的理论成果,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今天,我们强调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应该是狭义和广义的统一,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而且更突出其广义的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它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继承了前人,又创新了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最好坚持。
(作者单位:陕西省委党校、陕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