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见到丹增老人,是在8月上旬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在日喀则市江孜县帕拉庄园里,丹增讲起了自己昔日的痛苦经历和现在的美好生活。
帕拉庄园是旧西藏贵族和农奴两个不同阶层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庄园贵族豪宅对面有座帕拉朗生院,这里生活过14户60多名奴隶。里面拥挤、低矮、阴暗,一个个小房间形同牢笼,与奢侈华贵的庄园贵族豪宅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为父母都是帕拉庄园的奴隶,丹增自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生来就是奴隶。从丹增记事起,他和家人就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家里兄弟9个人,奴隶主分给的糌粑根本不够吃,一家人经常饿着肚子干活。有时自己饿得受不了,常在路边抓一把杂草充饥……”早年的苦难已过了半个多世纪,丹增依然记忆犹新。
在帕拉庄园里,丹增的主要工作是放羊,他和另一个奴隶要放2000多只羊,经常早上7点赶羊群出去,到晚上9点多才能回来休息。有时不小心弄丢了羊,回来免不掉遭受一顿毒打。
虽然丹增常年在帕拉庄园里做苦工,却从来没有机会走进贵族的豪宅内。直到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丹增才第一次走进这个让他曾经羡慕又畏惧的深宅大院。“当时在这个宅院里开了会。从那以后,我们就搬出帕拉朗生院获得自由,还分得了土地以及羊、牛、马等牲畜。”丹增说。
让丹增记忆深刻的是,之前村子里没有水井,村民们都要背着水桶到村口附近的水塘找水。1994年,村里每户都安装了自来水。当看着清水从水龙头里流淌出来,喝了几十年塘水的丹增心里乐开了花。
丹增所在的班久伦布村以种植青稞为主,丹增和兄弟几人合种土地。从2000年开始,丹增家购买了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机械设备,与以前相比,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这样种地不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一两个人就能管理好土地,其他人可以出去打工。”现在丹增和大儿子负责种地,小儿子在县城开了间小商店。
近年来,班久伦布村不断引进优良青稞品种,青稞产量翻了一番,种地所得收入也提高很多。“以前给奴隶主干活吃不饱,现在不仅自己和家人能吃饱,还会有剩余的牛奶、奶酪等,可以拿到市场上卖钱;以前穿衣服不管大小,经常补丁叠着补丁,现在可以挑选合身的衣服;以前住房拥挤不堪,前些年在政府安居补贴的帮助下,村民们都住上了两层楼房,每层楼都有六七间房……”说起这些年生活上的转变,丹增的话语里多了几分喜气。
在与丹增见面的前一天,江孜县下了一场大雨。丹增说,从前村子里都是泥巴路,每次遇到下雨天村民都没法出门。从2004年开始,村里修了公路,现在公路可以通到县城。
丹增在63岁那年加入了养老保险。刚开始,他每年可以领到600多元养老金,随着发放标准逐年提高,现在丹增每年可以领到1000多元。
现在丹增的两个儿子都成了家,3个孙子都在外地读书,他每天的生活颇为闲适。更令丹增欣慰的是,近几年政府对农牧民的健康越来越重视。每年秋季,县里的医生都会定期到村里开展免费体检。“我已经参加了三次体检。”丹增笑着说。 (本报拉萨8月18日电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本报记者 雷晓斐 尕玛多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