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5月12日,一名28岁的青年在日记中写下:“留在农村,照样能干出名堂!”当时他正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称村党委书记),这一干就是44年。2014年12月12日凌晨,73岁的他在办公桌前告别了脚下的土地,第94本工作日记上刚开头的第四项事务成了永远的谜。
他就是河南省长葛市水磨河村原党委书记燕振昌。44年来,他带领着全村群众彻底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成为年产值超过4亿元的明星村、“河南省文明村”,并获得“河南省五好党组织”称号。
44年来,燕振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对得起老少爷们儿”。
“在农村照样能干出名堂”
“水磨河,水磨河,磨来磨去灾祸多,十年种地九年荒,男女老幼掉苦窝。”这是曾流传在当地的一首歌谣。
1962年,燕振昌高中毕业。在“找个识字的人当‘计工员’都困难”的时代,穷困的水磨河村需要人去改变,燕振昌决定留在农村。
1970年,凭着踏实肯干,燕振昌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面提拔你当脱产干部,你为啥不考虑?”燕振昌三次放弃脱产当干部的机会,面对同样是高中毕业的妻子的疑问,他说:“在农村也能干出个名堂,你放心吧。”
上任当天,燕振昌开始写工作日记。70年代,记录最多的是积肥、种粮、养殖、抗旱等关于农业方面的事。到了80年代,记录最多的是如何建设新村、带头办企业,咋让水磨河的乡亲们吃饱、穿暖、富起来。
修路没钱,燕振昌和班子成员合计着:“得办集体企业,给大队多产点东西、多攒点钱。”
1973年,农机配件厂、面粉厂拔地而起,村集体有了经济来源。至1981年,集体已拥有预制板厂、机械厂等十几家集体企业,每年上交集体利润30多万元。1986年,坚持读报看新闻的燕振昌看到“股份制企业”这几个字的时候,敏锐地察觉到了经济改革的信号。
1992年,改革之风劲吹。“要想富,咱就得跟上形势,就得入股办厂。”燕振昌开始鼓励村民。铸钢厂、淀粉厂等股份制企业,机械、加工等行业私营企业自此遍地开花。
2005年6月25日,燕振昌在工作日记上写道:“我也想在有生之年,把水磨河打造成第二个华西村。”
如今,水磨河全村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50余家、工农业年总产值4亿元,吸纳劳动力近万人。
“不能让群众为难”
勤勉、务实、执着、热心是燕振昌对待群众最鲜明的符号,坚持了44载。
“1976年下大雨,我们家的茅草房又漏水了,我正端着盆子向外泼水的时候,老书记拍着我的肩膀说,‘放心吧,明年让你们住上排房!’”不善言谈的65岁老人赵国义面对记者哽咽了起来,“几十年后我才知道老书记竟把这句话写在了日记上。”
说干就干,燕振昌带领着村两委用十年时间把全村1000多户人家住宅进行了规划。如今,水磨河村如同城镇,宽阔的街道两侧门面规整,河水环绕整个村落,随处绿树成荫。
“干部千难万难,不能让群众为难。”为了群众,燕振昌经常作难。水磨河素有“小江南”之称,村西头“百亩幸福湖”浇灌着全村90%的农田。2008年12月,幸福湖见底了。很快,全村人吃水需要去七八里地外拉水,4000多亩农田绝收。
水究竟去哪了?燕振昌开始了四年奔走之路。村里为解决村民吃水问题打了150米以上的水井12眼。可是,村子依然缺水。
2013年夏天,燕振昌大胆地向省委领导反映群众吃水难的心事。水磨河终于有盼头了,10月,“长葛市西部引水灌溉工程”正式得到批复,同时配套2.56万亩的田间灌溉工程。
2014年12月,幸福湖有水了,燕振昌却走了。
“这烟以后不抽了”
清廉,对于燕振昌来说,甚至体现在一支香烟上。“在水磨河,人人都知道燕振昌不抽烟。但很多人不知道父亲年轻的时候,烟瘾也很大。”燕振昌的小女儿燕新红告诉记者,“听母亲说,父亲戒烟,始于30多年前。”
1976年,水磨河新村建设开始。为了让自家的房屋建设工期排在前面,一些心思“活络”的村民开始给燕振昌送烟。
“就这一根烟,不仅坏了规矩,也给村民原本就不富裕的日子增加了负担。因为自己的习惯让村民破费,太不应该。这烟以后不抽了。”这是燕振昌写在日记本上的话。
钱不沾边、物不沾边、奖金不沾边、烟不沾边、红白喜事酒场不沾边、村里的工程亲戚不沾边是水磨河全村人知道的燕振昌“六不沾”。“六不沾”不仅让燕振昌自己吃了亏,还得罪过不少亲友。燕新红告诉记者,“一位常来家里的本家亲戚,就是因为当年新村规划时候,他想多盖一间房,父亲没有同意,我结婚的时候那位亲戚就没有参加。”
燕振昌用行动实践了入党宣誓的诺言。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吴麒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