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8日 星期二

    25年后的证明

    作者:李镇西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8日 15版)
    李镇西和学生用身体在峨嵋山金顶雪地上摆出“一班”造型。

        编者的话

     

        乐山一中高90届1班,让李镇西内疚了25年——这个班,是他教育生涯中唯一高考不怎么样的班级。是“汲取教训”,转而狠抓分数,研究应试技巧,最后让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高手?还是继续走自己认定的正确的教育之路?他选择了后者。

     

        时间冲淡甚至过滤了在某一人生节点上“至关重要”的色彩,学生们用25年的经历证明并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是幸福——

     

        

     

        2015年7月18日上午,我赶到乐山一中校门时,早到的学生和其他老师已经站好队列准备合影。

     

        照完相,我们在校园里植树。植树时,我和罗永昌老校长聊天。对罗校长我一直心怀敬意与感激。20世纪80年代的我,年轻气盛,行为任性,但罗校长对我一直很宽容,当然也有严肃批评和诚恳忠告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是鼓励、支持和保护。我常想,在我的年轻时代,如果不是遇到了像罗永昌校长、林祥康校长、陈嘉永校长、吴忠中校长这样开明的领导,以我的个性,能够走到今天吗?

     

        班会课上,我一下就回到了当年的课堂。

     

        接下来,是一个五分钟的纪念视频。屏幕上,一开始是2015年到1990年的“倒计年”,最后定格在“1990”,然后是“滴铃铃”的上课铃声,紧接着是眼保健操的音乐:“为革命眼保健操现在开始,闭眼……”画面是乐山一中的老校园,那一排排老房子,还有一幢幢老教学楼。看着这些照片有一种特殊的亲切,因为每一张照片都是我拍摄的。

     

        以学号为序,同学们上台发表感言。每一个同学上去时,屏幕上便打出该同学高中毕业时的黑白肖像照。他们当年交证件照时,我特意多收了一张,然后保存至今。屏幕上青春稚气的那个人,看着已经人到中年的自己,真是有趣。第一个上去发表感言的是黄樱,她一开口就说不出话,她流泪了,然后捂着脸转过了身……

     

        接下来,是老师们发表感言。

     

        

     

        我是最后一个发言。这一刻我盼了25年。但此刻,我却想到了1995年6月——是的,我没有写错,是“1995年6月”而不是“1990年6月”。

     

        1995年6月,高考一天天迫近。作为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我率领学生奋力冲刺的同时,还挤出时间在办公室里为即将毕业的高95届1班编撰班级史册《恰同学少年》。

     

        在序言中,我特意写了这样几段话——

     

        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这话在中国似乎从来就未真正做到过。就目前中学教育而言,“成”的标志,从理论上讲,是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事实上,“成”的唯一标志只是学生们的升学分数以及学校的升学率。这使许多有志于教育改革的人,虽然胸怀教育科学与教育民主的顽强信念,却不得不在“升学教育”的铁索桥上冒着“学生考不上大学一切都是白搭”的舆论“弹雨”,艰难而又执著地前行!

     

        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教育评价:假如某位班主任的工作富有特色,尽管在当时就可以判断出这些做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周围舆论仍然会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几年后的高考:“工作倒是蛮有新意的,可万一高考滑坡怎么办?”“哼!就会搞一些花花哨哨的东西,到时候高考可有好戏看了!”几年后,假若学生高考成绩不错,人们会齐声喝彩:“你看,人家的班级管理那么放手,而且又搞了那么多的班级教育活动,高考成绩仍然这么好,他确实有两下子!”相反,若高考成绩不理想或低于人们的期望值,同样的人也许会说:“班级管理那么松散,还搞了那么多与高考无关的活动,高考当然会砸锅——我早就料到了!”

     

        于是,在当代中国,几乎任何一位“优秀教师”“优秀事迹”的辉煌大厦,都必须以其班级大大高于所在年级、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的“升学率”作为支撑的主要栋梁,否则,他的一切教育思考、探索与创新都等于零!

     

        …………

     

        每一个字都凝聚着无言的悲壮。写这段文字时,我心里一直装着五年前乐山一中高90届1班的高考成绩,这是五年来我心中一直挥之不去的阴影。我所写的“若高考成绩不理想……”所面临的舆论压力,正是我五年前的遭遇。要命的是,写这段文字时,又一次高考即将来临,等待我的是什么?不能说我一点都不紧张,但我还是充满自信地期待着,因为我坚信,我的教育没有错!

     

        所幸那次我赢了。成都市玉林中学高95届1班的高考堪称辉煌。我也因此而“出名”了,而且所受到的赞誉几乎是我预见过的那样:“你看,人家的班级管理那么放手,而且又搞了那么多的班级教育活动,高考成绩仍然这么好,他确实有两下子!”

     

        

     

        然而1990年暑假,我所面临的也是我描述的那样:“搞了那么多与高考无关的活动,高考当然会砸锅——我早就料到了!”

     

        说实话,直到现在我都没想通这个班为什么高考没考好。是师资力量不强吗?科任教师中有两位副校长;是班风不好吗?我们班可是乐山市优秀班集体啊!唯一似乎可以解释的理由,是当时的乐山市指导高考复习的有关部门可能有所失误——那年不只是我校高考没考好,整个乐山市的高考都滑坡。当然,这也是我的主观推测。

     

        我虽然不知道什么是高考失利的原因,但我知道什么不是原因——所谓“搞了那么多与高考无关的活动”绝不是高考失利的原因。“那么多”被人诟病的所谓“与高考无关的活动”是什么呢?中秋晚会、元旦联欢、街头调查、农舍走访、峨眉山看雪、瓦屋山探险、一分钟演讲、模拟性辩论,社会问题论坛……是的,这一切的确是高考不考的,“与高考无关”,但我们教师难道仅仅是高考的“奴隶”吗?难道教育的全部内容和最终目的仅仅是高考吗?

     

        唯一觉得对不住的,是那个班的学生们。毕竟他们唯一的高考败在了我任班主任的班里。25年来,我一直对他们心怀内疚。虽然至少表面上没有学生怪我,或者说至少绝大多数学生对我很宽容;但我自己很难抹去心中的歉意——尤其是对包括宁玮等同学在内的一大批来自农村的同学。

     

        

     

        自从这个班毕业,我就盼着有机会再给他们上课。今天这一刻来临了。

     

        正要讲话,吴忠中校长站起来说还要补充几句:“你们毕业25年了,这25年证明了你们李老师的教育是成功的。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正是你们这样的人!”

     

        于是,我接着吴校长的话开始了我的讲话:“吴校长的话,让我很感动,也让我临时决定我的讲话换一种方式开头。吴校长的话其实没说透,我干脆就把话说透吧!你们这个班,是我教育生涯中唯一高考不怎么样的班级,当年高考的确没考好……”

     

        这样开头是很不“喜庆”的,与活动气氛似乎不太吻合,但我是真诚的,而且所有同学们都理解因而能够听懂我的意思。

     

        我说:“这么多年以后,你们以你们25年的经历证明了你们自己,比如今天这个聚会活动的策划,刚才各位老师和校长都说这次聚会活动非常有创意,是其他年级的同学所没有的。你们证明了你们很优秀!你们用25年的时间填写了一份优秀的答卷!”同学们用掌声回应我的话。

     

        我说:“我并没有因为这个班的高考没考好,便‘汲取教训’,转而狠抓分数,再也不搞什么活动,而是全力以赴研究试题,研究应试技巧,最后成为应试教育的高手,让我的学生上学上课就像坐牢一样。没有!我坚信我没有做错,我继续走自己认定的正确的教育之路。教育是为什么呢?就是让孩子快乐而有收获,并给未来留下温馨的记忆!”

     

        翻开《花季》,我全文朗读了《送李静》的文章,这是我们全班同学共同的记忆。然后我又讲了几个当年发生在我们班的温馨故事,讲着讲着,我即兴说出了好几个同学的生日:“比如林玲的生日是1972年11月21日,你和余洁是同一天生日;又比如景建辉,你是1973年3月7日,对不对……这让同学们感到惊讶,大家不断鼓掌,叫好。”

     

        

     

        “25年来,你们好吗?刚才有两个细节我说一说。赵琼上来讲完以后,祝黎嘉就对大家说,赵琼现在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教授。我当时就给祝黎嘉摆手,不要他继续说。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后来文方老师给我发短信,让我叫每个同学都介绍一下自己现在做什么。我也没转达这个要求。为什么?我想,不管你是局长,是教授,还是董事长,现在都是同学!毕业25年来,我从来不主动问任何同学你在做什么,你要考虑别人的心理感受。除非他主动告诉你,当然私下也可以问一问。但公开场合,不要主动问别人。就这是尊严,这就是平等。我经常在想,无论是哪个学生,不论做什么,只要你善良、正直、勤劳,就是最优秀的学生!25年来,你们已经证明了你们是最优秀的!我以杨嵩、赵伟、李岷、赵建、宁玮等同学为例,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样扬眉吐气,一样事业有成!我们为他们喝彩!”掌声再次响起。

     

        “朴素最美,幸福至上,这也是我送给你们的话。不管你是做什么的,只要你善良、正直、勤劳,你就是最优秀的!就是最幸福的!”我说:“今天,我重新发现了你们。以前成绩不怎么样的同学,今天表现出让老师们惊讶的创造能力。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某一个领域的天才!这个观点你们要告诉你们的孩子,不要让你们的孩子只在分数上去追。你们已经用25年的经历证明并告诉我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我重新发现了你们,你们也要重新发现自己。”

     

        

     

        我给大家讲了我现在的学生的故事,讲了我的教育理想。“七号晚上,我和杨嵩、赵伟等同学在上海聚会。我对他们说,几天前我刚刚卸任校长,但已经有三家请我去做校长,我没去,因为我觉得现在我们的教育并不能按我的理想去做,我要做就要做我理想的教育。”

     

        杨嵩和赵伟对我说:“李老师,以后我们有了钱,我们来办一所学校,办理想的教育!”我说:“太好啦!’如果我们要办一所学校,我们就办平民教育的学校,收平民子弟,让他们享受最平等、最公平、最温馨的教育!我希望25年后,我还能够参加这个聚会,那时候这个梦已经圆了!”

     

        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我结束了发言。但思考并没有结束。这个班和玉林中学的高95届1班真是太值得比较研究了,其中的教育意蕴真是太丰富、太耐人寻味了。

     

        我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新的未来。再次想到了当年《花季》中,周强同学在序言中的一段话——

     

        好吧,朋友,向前走……让这段美好的时光化作灿烂的记忆永存于我们心间,也化作熊熊的火炬激励着你、我、他,在未来的风雨旅途中劈浪前行!

     

        我在心里激励自己,并真诚地祝福着每一个同学继续“在未来的风雨旅途中劈浪前行”。

     

        补记:

     

        25年来,这个班的许多同学一直和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当年便考上大学,还是次年复读之后高考成功,或是落榜之后再没参加高考的,我也见证了他们后来的人生轨迹——有中学教师、有大学教授、有媒体记者、有法官、有律师、有房地产老总、有国家公务员、有餐饮业老总和其他个体创业者……他们在各行各业为这个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也收获着自己的幸福。时间冲淡甚至过滤了在某一人生节点上“至关重要”的色彩。我承认,具体到某一个学生,如果当初高考辉煌,他的人生道路或许会更加顺利一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18岁时的高考,对人生的影响越来越淡。

     

        比如宁玮。当年差几分没考上大学的她,25年来奔波全国各地,从小餐馆服务员做起,经历过所有打工者的艰辛与挫折,但善良与勤劳,成了她一路的绿灯。在成都某商场应聘仅一个月,她就被老总提拔为经理,一年后任商场总经理。在旁人看来她已经处于事业的辉煌阶段,可几年后她急流勇退,谢绝了老总的苦苦挽留,辞去了总经理的职务,来到成都一条小街开了一家小饭馆,专门为那几条街的打工者服务。宁玮说:“我多年打工,深知打工者的不容易,我就想为这些民工兄弟做点事。”宁玮再次表现出她的善良,冬天的夜晚,她常常给前来吃饭的民工们烧洗脚水,她赢得了民工兄弟的尊敬——每年春节,从家乡回到成都的民工们都要给宁玮带来一些土特产。为了照顾日渐年迈的父母,现在宁玮回到了彭山老家,继续做着她的餐饮。短短几年,宁玮的小餐馆在当地颇有名气。我曾把宁玮请到我的学校给孩子们讲她的经历,孩子们都被她的故事吸引了。宁玮真诚地说:“其实我并没有什么能耐,只是想到要对人善良,不要怕困难。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要认真,能够吃苦,就一定能够赢得别人的尊敬,也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幸福。”

     

        比如杨嵩。当年的班长兼“学霸”的他,16岁就保送进复旦大学。毕业后,先在一家公司做营销,后来转入一家车企继续做营销。同样凭着善良与真诚,还有过人的智慧与出众的能力,他坐上该公司市场销售总部副总部长的位置,成为国内营销界著名的“大咖”。去年春天,杨嵩被派往美国担任该公司北美营销负责人。今年六月,他突然回国,决定创业。面对许多朋友的不解,他最近在网上发布微信:回国这几个月来,很多朋友都在关心我到底创业做什么?谢谢关心!近日我的第一个作品已经上线,期望尝试开辟汽车行业第三市场(之前都是卖车和售后市场),不是聚集于车,而是关心每天耗费在车上的无聊与烦躁的时间,如何变废为宝……我理解杨嵩,更欣赏杨嵩。25年过去了,他赢得了事业的辉煌,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人们羡慕的辉煌巅峰突然转型,从美国回到国内开始新的创业。我欣赏他,不是因为他是所谓“成功人士”,而是因为他现在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善良、纯真与大气,和以前不同的是,有了更多的人生体验与智慧,还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百川归海,殊途同归,或辉煌或平淡,大家最后都拥有了自己人生的幸福——尽管这“幸福”的构成因素各不一样。

     

        (作者系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成都市武侯区新教育实验区办公室主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