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0日 星期一

    凡人善举

    刘焯伟:援藏就要到最艰苦的地区

    作者:本报通讯员 张靖雨 伍文彪 本报记者 吴春燕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0日 04版)

        7月16日,在西藏海拔最高的那曲地区援藏3年的广东清远消防支队干部刘焯伟回到了清远。3年前,刘焯伟瞒着家人报名援藏,支援边疆的消防工作。他说,在西藏的每一天都很难忘。

     

        今年29岁的刘焯伟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2009年,他大学毕业后进入广东消防部队。2012年6月,刘焯伟得知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正在全省范围内选派援藏干部后,第一时间表达了自己支援西藏的强烈愿望,并提交了《援藏干部个人申请》。

     

        刘焯伟在南方大城市长大,适应得了高原的气候吗?当时很多人认为,刘焯伟援藏的想法,可能是一时兴起。其实不然。在援藏申请中,他这样写道:“青藏高原是冶炼精神的熔炉,让心灵剔除浮华,留下本色,我愿意成为一个经历过雪域高原洗礼的战士。”

     

        刘焯伟将援藏想法告诉家人后,家人也很支持他,并鼓励他在西藏好好干。

     

        刘焯伟初到西藏吃了不少苦。他没有到广东对口援藏工作地——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地区,而是选择了西藏平均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那曲地区,在那曲消防支队任职。刘焯伟认为,只有最艰苦的地方,才能更好地奉献,更好地锻炼。

     

        刘焯伟说,他所在的那曲安多县街道不多,县城没有自来水,大队饮水及生活用水只能靠水塔、深水井,有的甚至直接去河边取水用;用电得不到保障,经常停电,电压也不稳定;特别是在大雪封山的时候,消防官兵面对的是严寒、缺水和常人难以想象的寂寞。

     

        刚到那曲消防部队工作时,刘焯伟以为有内地消防中队的基层经验,应付当地的各类火灾和救援事件应该没有问题。但第一次带队扑灭一场普通的火灾时,刘焯伟就发现现实与想象完全不一样。

     

        2013年1月,时值冬季,当地气温正处于年度最低值。一天,零下20多摄氏度,当地一个面积400多平方米的仓库着火,刘焯伟紧急带领中队20名官兵赶去救火。当他们赶到现场时,火势不是十分大,但由于当地消防硬件水平不高,刘焯伟发现没有消火栓,光靠消防车的储备水明显不足。刘焯伟和消防官兵先将车上有限的水资源用好,控制住了火情,车上的水用完后,他急忙带着消防官兵到当地的河里去取水。赶到河边时,新的难题又出现了,河水已结冰。刘焯伟带头“凿冰取水”,砸开三四十厘米厚的冰层为消防车加水。最后,终于成功地将火扑灭。

     

        “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灭火,必须忍受寒风刺骨带来的痛楚。射向火苗的过程中,水枪的水在风的作用下不时会有水珠打到消防官兵身上,水珠不到1分钟就在衣服上结冰。手上就算戴着消防灭火手套都会冻得僵硬,耳朵被寒风吹得刺痛,整个脑袋都发疼,面部被风吹得僵硬,这种感觉就好像‘面瘫’了。”刘焯伟记得,第一次灭火历时3小时,他的脸冻得“面瘫”了,两个多小时后才恢复了知觉。

     

        刘焯伟与中队干部商量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凿冰取水”的战斗班,并命名为“生命禁区的凿冰班”。有了“凿冰班”后,每次救火时水源得到了保障,灭火效率大大提高。

     

        (本报通讯员 张靖雨 伍文彪 本报记者 吴春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