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5日 星期三

    凡人善举

    施庭荣:一封书信千里认母

    作者:本报记者 杨亮 本报通讯员 倪钰 甘静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5日 04版)

        “宋妈妈,您好,我是在报纸上认识您的,您忍受不幸和悲痛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让我心酸泪流。您心胸的开朗、眼界的宽广令我敬佩。”

     

        30多年前的云南,一封由建水县寄往威信县的信,开启了一对特殊“母子”相伴30余载的人生路。

     

        写信人叫施庭荣,1960年出生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

     

        收信人叫宋思莲,1940年生,1958年参加邮电工作,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省劳动模范”。

     

    “我来给您养老送终”

     

        1982年,20出头的施庭荣在《春城晚报》上读到关于宋思莲的一篇报道,文章描述了宋思莲既要照顾家中年迈的老人和先天残疾的孩子,又努力工作的事迹。他深受震撼,提笔写了一封信,寄给远在威信的宋思莲。

     

        半个月以后,施庭荣收到宋思莲的回信。多次书信交流,让两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4年底,施庭荣按捺不住内心的思念,与未婚妻江玉兰一起,踏上了从建水到威信的“寻亲”之路。

     

        颠簸近5天后,施庭荣来到了宋思莲家中。看着这位早已被生活压得满头白发却依然开朗健谈的“母亲”,施庭荣内心深处生出了一股想帮老人做点什么的冲动。离开威信时,宋思莲硬塞给施庭荣60元钱作为路费,而那时宋思莲一个月的工资仅有40元。

     

        回到建水,施庭荣内心冒出一个念头。“宋妈妈,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呢,要不,我来给您养老送终?”他在给宋思莲的信中这样写道。然而,这个想法让施庭荣面临着亲情与道义的两难抉择,他把自己的困扰告诉了母亲,母亲沉默了很久,最后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已经长大了,宋妈妈很可怜,你有这份心,我支持你。”

     

    不是亲生胜似亲生

     

        来到威信之后,建水的亲人不仅没有和施庭荣断了联系,反而成为这对母子强大的精神支柱。1991年,施庭荣的生母生病去世。生母临终前嘱托他:“宋妈妈就是你的亲妈,一定要好好照顾。”施庭荣把这句话牢记在心头。

     

        施庭荣来到威信生活,不仅要克服生活习惯的差异和语言不通的障碍,还要面对各种猜忌和闲言碎语,甚至连找一份适当的工作也很困难。在宋思莲的鼓励下,他从电杆厂的临时工做起,到邮局的乡邮员、城市投递员,再到综合办事员,一步一步地为生活而拼搏。

     

        像无数幸福的家庭一样,施庭荣工作忙的时候,宋思莲就把做好的饭菜端到单位门口等着他;每次出远门,宋思莲也会不断地叮嘱他;只要工作一有空闲,施庭荣就会陪着父母到处转转。

     

        如今施庭荣已经55岁,从青春年少到鬓发渐白,从为人子到为人父,在威信与母亲相依相守31年。施庭荣的邻居邹纯刚说:“我们开始总觉得他是图什么才来的,但是后来看到他对认来的母亲和父亲这样孝顺,我们心服口服。”

     

        2014年5月,施庭荣一家荣获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施庭荣先后荣获“昭通好人”“云南好人”称号。

     

        (本报记者 杨亮 本报通讯员 倪钰 甘静)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