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5日 星期三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书香

    北京师范大学:用一生去参悟经典

    作者:本报记者 靳晓燕 本报通讯员 闫佳琦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5日 04版)
    北京师范大学辅仁校区外景 资料照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夏季,北京师范大学辅仁校区礼堂内,60余名师生齐声背诵《大学》《中庸》两部儒家经典,这是师生们在完成为期10天的“《大学》《论语》夏令营”后的学习成果汇报会。

        假期,开始诵读经典。

        毗邻后海的北师大辅仁校区的校名就来自儒家经典《论语》。《论语·颜渊》说:“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它不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具有浓厚文化传统的校舍,浓密的花草树木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为师生提供了安静的读经环境。

        “芳菲歇处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穿着汉服,在园子里读经,真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10天,有效读书时间有80多个小时,这相当于大学一门课程近两个学期的课时量。

        吟诵与解读结合,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参悟。对《大学》诵读达到百遍,对《中庸》的诵读也达到60余遍。所有同学都能够熟练背诵《大学》全文,背诵《中庸》重要篇章。为了强化记忆、增加学习乐趣,小组吟诵、方言吟诵、节奏吟诵、唱经、抄经等多种方式应用其中。在诵读30遍以后,再开始解经。

        60名同学分为8个学习小组,各组负责解读一段经文。解读时,同学们遍参郑玄、朱熹、孔颖达等经学大家的注疏以及现当代专家译注,力求在每一个字词上都尽可能贴近文本原意。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引申诠释。解读、讨论提问完后,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钱翰逐字逐句进行思想上的深刻辨析。钱翰在法国取得博士学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这样的学科背景使其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中西方文化。钱翰说:“中西方各有优长,但我认为《大学》《中庸》这些中国经典中蕴含的圣贤智慧在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时,具有更强的普适性。”

        在熟读两部经典并对其思想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夏令营还邀请对《大学》《中庸》研究有造诣的著名学者、教授于述胜进行专题讲座。于述胜强调欲理解经典,必须先熟读经典。“对《大学》《中庸》这类经典的吟诵当下就应该完成,但对其思想的参悟却需要一生持续!”

        北师大国学教育研究推广中心主任张燕玲介绍,利用10天左右的假期时间集中学习5000字左右的国学经典,这与大学课堂以星期和学期为单位的分散式学习方式不同。

        该中心曾在2015年寒假组织了为期15天的《论语》冬令营,学习形式和学习效果得到了同学们一致肯定。参加过《论语》冬令营的同学,70%的同学又参加了这次夏令营。

        参加本次经典研读活动的学生都是自愿报名的,主要是来自北师大文学院和教育学部,其中师范专业相关的研究生达70%以上,参加者中还有北师大访问学者和一线中学教师。

        张燕玲说,当前,中小学课堂中增加国学经典的内容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小学老师的国学素养非常有限。欲提高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必须首先在教师国学培养上倾注心力。“本次经典夏令营的举办,就是为了培养弘扬国学的骨干力量,这些同学会是一粒粒种子,将在基础教育国学推广领域里生根发芽。”张燕玲说。

        语文教学专业研究生朱巧玲同学表示,她中学时就知道《大学》和《中庸》是中国文化的经典,本次读经提升了她对这两部书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整体认识。朱巧玲希望自己毕业后去中学当一名语文教师,去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本报通讯员 闫佳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