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4日 星期二

    今日书评

    新经济时代的指路人

    ——读《成思危论虚拟商务》有感

    作者:冯耕中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4日 10版)

        在《成思危论虚拟商务》著作出版之际,有幸在第一时间重温先生关于网络经济与虚拟商务的系列论述,既为先生睿智的思想所再次折服,也为先生的仙逝和一代宗师的离去而倍感悲痛。

     

        本著作收录了先生过去20多年的诸多论述,从科学的融合、过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软科学研究、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到现阶段虚拟商务理论体系的提出,不仅全面总结了互联网应用与网络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其内在发展规律,而且为管理学科的研究和企业在新经济时代的实践指明了方向。

     

        作为能够聆听先生教诲的晚辈,每次阅读先生的这些论著,都会产生新的收获和启示。在这里谈谈自己读完本书的几点学习体会。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引发了人类消费方式和企业组织管理的革命,系统整合、各种跨界融合的例子比比皆是,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先生在敏锐洞察技术革命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精辟地解读了新经济的内涵和特征,即三个“新”:知识经济是新的社会经济形态,虚拟经济是新的经济活动模式,网络经济是新的经济运行方式。其高屋建瓴的论述,深刻反映了互联网文明的内在发展规律。由此,2005年先生开拓性地提出了虚拟商务概念,即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把实体经济的最初生产环节一直到最终的消费环节联系起来,实现综合集成、整体优化,达到提高实体经济运行效果的目的。虚拟商务的实质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将生产链和供应链结合起来,对人流、物流、能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行有效管理,达到实体经济系统整体最优。

     

        先生早在《试论科学的融合》一文中,就预见性地提出了科学融合的趋向正在兴起,而且明确地提出,管理科学与软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接合部,理应成为推进科学融合的突破口。虚拟商务理论的提出既是先生数十年的研究心得,也是以先生为代表的、以系统科学为基础的中国管理学派对世界科学发展的重要贡献。因此,虚拟商务理论体系的建设必将成为中国管理学界研究互联网文明的重要方向。

     

     

        在经济社会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生产劳动的分工、学科的分化在过去数百年中产生了重大成就。而伴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应用,战略协作与联盟则成为当前发展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演化过程中,先生在推动系统工程专业发展中提出的“综合集成、整体优化”思想,成为我们目前和未来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方法。领会先生的思想,综合集成主要是实现三个结合,即多领域专家与决策者的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专家经验判断与计算机辅助决策相结合;整体优化则是为达到系统的整体战略目标而合理地配置系统的资源。

     

        回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局部最优、总体不优的现状广泛存在。例如,在物流领域,我国绝大多数的港口物流集散场所都没有形成与铁路的有效衔接,这不仅极大地增加了物流作业成本,而且大大拖延了客户服务的时间。先生高瞻远瞩,采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敏锐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很早就提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是创新,就是要把现有的知识和技术集成和优化,使其产生出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而且,先生近年来不断推动第四方物流的研究和实践,特别强调,集成和优化对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先生作为中国“创业板之父”和“风险投资之父”,在众多的领域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这些年轻学者,必将以先生敢为人先,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为楷模,学习先生博览群书、融会贯通的思想方法,不急功近利、求真务实,积极投身于先生开创的虚拟商务理论体系建设工作中,力争为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祝愿先生的精神青春常在!

     

        (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