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互联网已成为常见的疾病问询平台。有不少人在生病以后,第一件事不是去医院,也不是去药房拿药,而是拿出电脑或手机,上网搜索治疗方法。根据《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显示,2011年到2015年第一季度,科普搜索指数由日均251万增长到700万,可见,人们对科普的热情在迅速增长。
互联网发展对科普工作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若不注重科普传播平台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科普创作为公众解疑释惑的功能就难以充分发挥。那么,怎样才能在融媒体时代做好科普工作?
这也是中国数字科技馆一直在思考的命题。作为一家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国家级公益性科普服务平台,多年来,中国数字科技馆已积累了不少做融媒体科普的经验。中国科技馆副馆长郑浩峻在中国数字科技馆二级子站共建工作会议上指出,自2011年开展中国数字科技馆二级子站建设工作以来,已有52家地方科普机构落户中国数字科技馆,为社会累计贡献数字化科普资源140GB。
据郑浩峻介绍,2014年,共有27家单位参与了中国科技馆的地方优质科普资源征集及二级子站建设项目。“在往年项目建设中重视图片、视频、博览馆等数字化科普资源集成的基础上,我们还增加了联合各地方科普机构开发活动的设计,将‘青稞沙龙’‘科技类博客征集’和‘科技大辩论’等拳头产品输出到全国范围。”
在今年的项目中,中国数字科技馆结合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探索支持PC端、手机端、平板电脑端“三屏合一”的HTML5新型科普专栏的开发道路,使受众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科学知识,还能更好地利用碎片时间。
此外,中国数字科技馆还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实体科技馆”的概念,将线上线下的活动进行融合。“我们希望将‘青稞沙龙’打造成一个不打烊的‘科学咖啡屋’。”中国科技馆网络科普部副主任任贺春介绍。如今,通过线上发起话题、报名、互动,线下办科普讲座活动的形式,“青稞沙龙”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前些天物理学家李淼的讲座就非常火爆,400多人的位子座无虚席!”任贺春说。
“科技大辩论”,是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的科技类线上辩论活动,目前已贡献公众感兴趣的辩题493篇,网民回复54261个。作为中国数字科技馆二级子站参建单位之一的葫芦岛市科技馆,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
将线上的辩论搬到线下,在校园里举办辩论活动,再用微信公众号“趣知圈”将活动拉回线上,来自葫芦岛市科技馆的工作人员窦莹介绍,“刚开始很担心没有人参与,没想到在我们大学初试时,反响就十分热烈。而到了活动后期,为了吸引观众参与,我们还增加了与台下观众的互动环节,发言就更踊跃了。”
今年刚加入的江苏省淮安市科协所做的微信内容也颇具特色。例如其推送的一条题为《小龙虾的今生前世》的文章,就受到大量用户转发。这条文章结合热点,对“龙虾化石”做了一次完整的梳理,还在微信中加入了抽奖,中奖者可以享用美味的小龙虾,这就大大提高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做科普,网络游戏也是一个不错的形式。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肖云认为,科普教育游戏的根本出发点是“利用游戏的方式,促进科普知识的内化与深加工,增强科普与教育的趣味性,激发科学兴趣,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促进科普与教育内容的潜移默化”。目前在国内,科普网络游戏还处于初级阶段,各机构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肖云预测,“随着智能终端、近场通信、混合学习、可穿戴技术、网络环境的发展,科普教育游戏化将注重游戏与活动的结合,呈现混合式学习和社交化趋势,并将依托新技术创新形式。”
“互联网只是一种技术,一个载体,互联网思维也只是一种方式,科技馆的核心是体验型科普教育。”中国科技馆展览教育中心主任廖红表示,在当下要做好科技馆,她更看重“体验”的重要性,“在数字化时代,体验就是一切。如何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工具,去创造最适合公众的情境化的教育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光明网记者 蒲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