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31日 星期五

    科技随笔

    宇宙飞船不是放在太空的“功德箱”

    作者:周潜之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31日 10版)

        当我还是个哲学系本科生的时候,上自习课的时候常常只带一叠纸一支笔,坐在教室里苦想“思想到底如何思想着思想本身”,自己都觉得自己无所事事、神神道道。后来,我认识了学天文的朋友,发现,他们天天仰望星空,不仅跟我们哲学一样“无用”,还特别烧钱——随便一个望远镜就动辄上亿元。

        哈勃望远镜的图片确实美化了不少人的桌面,冥王星最近放出来的“心”型清晰大图,也让无数人感到“被萌到了”。但得到这些东西花钱也够多的,至少比买个苹果6手机玩自拍贵多啦。

        北京时间7月14日19时49分,在太空中漫游了长达九年的新视野号飞掠过冥王星(Pluto),成为首个探测这颗遥远矮行星的人类探测器。第二天,当第一波照片传回,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星球上有一个大大的“心”,仿佛是对地球来客的示好,真美好!

        当然,科学家最感兴趣的,除了这张化解无数人幻想的清晰大图,还有一大批各种相机和人造仪器,探测这颗太阳系最远行星的奥秘。在飞船上,除了这些“有用”的设备,还包括9件与科学考察无关的东西,有美国国旗(确信外星人能认出来?),还有一张刻有45万曾在“飞向冥王星”网站上签名网友姓名的CD(竟然没有CD机),而最有意义的纪念品,要数一小部分冥王星发现者克莱德·汤博的骨灰。

        汤博在天文学界不仅是个知名科学家,更是一个传奇的符号。他在发现冥王星的时候,只不过是一个23岁、没有文凭、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农家子弟,甚至,连他观测星空的望远镜都是自己用手磨出来的。他完全是凭着对科学的热爱,在从事这项工作,用微信体的标题来说就是:“冥王星发现者身世揭秘:手磨镜片造望远镜的农村娃”。晚年他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I've really had a tour of the heavens.”(我游历了所有的天堂)冥王星上大大的“心”,简直就是对汤博传奇一生的最好回应。

        在仰望星空的队伍里,除了有克莱德·汤博这样的“农村娃”,还有一个处在中亚的“小王子”兀鲁伯。13世纪,也就是相当于我国明朝时候,帖木儿在中亚建立起一个横跨亚欧非的强大帝国,在旧世界冲突的漩涡地带,用刀和剑维持这里的安定与和平。而他的孙子兀鲁伯对天空的热爱,却远胜过骑马打仗攻城略地。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他的学生们概述当时天文学的基础理论和1018颗恒星的方位,达到16世纪以前的最高水平。这些美丽的星空的一部分被绘制在撒马尔罕列基斯坦神学院巨大的穹顶之上。去年,我采访丝绸之路路过撒马尔罕,还专门去那里领略这份摄人心魄的美。

        无论是克莱德·汤博的发现,还是兀鲁伯的星空图,解决的都不是现实的问题,发现冥王星不能解决汤博上大学(如果美国也有的高考加分话)的问题,绘制星空图也不能实现江山稳固(事实上帖木儿帝国正是在他手上瓦解的)。为什么还要追求呢?答案恐怕只有一个:信仰。所谓信仰,基本就像是玄奘九死一生,只为去未知的远方取经。而迷信则往往是精打细算的,往功德箱里投一块钱,必然向神灵要求比一块钱更多的“升官发财”“求子求福”。而我们说起天文发现、太空探索,动不动就是“推动技术升级”“促进国民经济”,这作为争取支持的口号没错,事实上NASA向国会要钱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但科学家不能将宇宙飞船当成“功德箱”,满脑子算的是投入产出比,总还得追求点无用的东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