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9日 星期三

    美丽乡村建设

    宛若桃花源

    ——走进安徽省铜陵市犁桥村

    作者:本报通讯员 孙照柱 本报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9日 04版)
    犁桥村景色宜人,设施完善,吸引了许多骑行爱好者。过仕宁摄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烟雨朦胧,宛若一幅水墨画。近日,记者走进“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安徽省铜陵市西联乡犁桥村。

     

    美丽乡村引凤凰

     

        漫步在乡间小路上,只见农家小院幽雅静谧、河水清澈见底,游客在烟雨中或隐或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几年前,这里的人们住的是低矮房屋,走的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在美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犁桥村坚持规划、舆论和民生先行;主抓干净整洁、美化提升、配套提升“三个重点”;强化机制保障、活力保障、产业保障,确保美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没想到老了,身体还发福了,比年青的时候整整多出30来斤。”已是含饴弄孙之年的村民钟来熟,立在桥头笑呵呵地欢迎远方来客。

     

        乡村美丽了,生活富裕了,自然就能引来凤凰。邻村大学生孙瑶放弃了城里的楼房,兴高采烈地来到犁桥村,和丈夫办起了农家乐。孙瑶说,犁桥村美丽的人文环境,每年都能吸引来大量的游客,经营农家乐一年也有近20万元的收入,一点儿也不比在城里挣得少。

     

        犁桥村还抓住优良的生态环境,做活“水”文章,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发展水产养殖、观光娱乐、垂钓休闲等。尝到生态经济甜头的村民,自然而然地充当起环境的保护者。

     

    历史厚重民风淳

     

        在犁桥村,除了整洁秀美的景色,还能感受到白墙黛瓦散发出的厚重历史和朴实民风,随时随地都能遇到热情的村民,招手邀游人驻足呷一口香茗。

     

        今年75岁的钟世衡,主动邀请记者到他家歇歇脚。钟世衡的两个儿子都在城市里工作,但始终眷恋着家里的大瓦房,一到节假日便回到犁桥村小住几日,感受乡村的乐趣。老人健谈,尤其提及犁桥村的历史渊源,更是滔滔不绝。据《颍川堂石桥钟氏宗谱》介绍,石桥钟氏在这里已繁衍生息600多年。钟老介绍,钟氏族人有二十四条家训,其中“立品行”“习文艺”“崇俭约”“睦宗族”“恤亲邻”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十四条家训助力钟氏一族繁衍壮大,不断地吸引着外姓人环聚于其四周定居,形成了今天村庄的规模。

     

        村里的水乡文化展厅里,呈现了犁桥的历史。在这里,可以看到石磨、风车、手摇纺车等近200件农耕渔猎时期的工具。这不仅是农耕文明的积淀,而且是浓浓的乡土情怀。

     

    市民休闲的“后花园”

     

        沿街走去,便来到了正在规划建设当中的徽派古民居群,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天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宅院布局小巧雅致,外简内秀,前庭布置有小型庭院和花园,粉墙饰以砖雕、石刻花窗,颇具园林之趣。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古民居景观都是从民间搜集而来的。

     

        “犁桥村徽派古民居建筑群的一砖一石,均来自宣城、池州等地的徽派古民居,没有半分出自现代工艺制作。”犁桥村村委会主任、村党委副书记胡国林说,“生于斯长于斯,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下一步,犁桥还要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丰富徽派民居建筑,打造集旅游、影视等为一体的乡村经济。

     

        曲径通庭院,流水映古树,远眺山色翠,怡然入乡土——犁桥,现在已经成为铜陵市民休闲的“后花园”。每到周末,开车的、骑摩托车的,还有骑自行车的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赏景垂钓,品味魅力水乡。 (本报通讯员 孙照柱 本报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