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9日 星期三

    成果发布

    总结优化开发区模式
    推动落实“一带一路”构想

    ——以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为例

    作者:牛雄 曲冰 牛杰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9日 16版)

        落实“一带一路”构想,需要抓住沿线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之一,开发区模式正走出国门,呈现出抱团出行、聚集效应、带动区域发展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友好国家的重视。推动中国开发区模式输出将成为落实“一带一路”构想的有效工具之一。

     

    1、开发区是“一带一路”布局中的重要构成元素

     

        点、线、面、带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架构,开发区模式是“一带一路”扩点为面的有效模式。开发区的基本做法是开发方征地后先行建设基础设施,将土地由生地变成熟地,或出售或出租,并出台优惠政策引进中外企业投资入园,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作为“一带一路”落地的支撑和抓手,开发区模式走出国门,对于打造若干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推动形成区域经济合作共赢发展新格局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开发区模式走出国门,主要是以经贸产业园区的形式。截至2013年,我国在全球共有71个境外园区,主要分为加工制造型、资源利用型、农业加工型以及商贸物流型四类,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地区。其中国家级的经贸合作区共有19个,占总数的27%,多数分布在亚洲、非洲及东欧等地,总投资规模达600亿元人民币。

     

        国家级境外合作区目前大体有三种。

     

        生产型企业创建的园区。在境外生产产品,依托境外生产基地延伸开发建设园区。比如海尔在巴基斯坦主要以电器生产基地扩展园区,围绕主导产品建设了海尔工业园区,吸引同类企业入驻。

     

        依托某一类资源建设的园区。如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在赞比亚建设的经贸区,依托其在当地开采铜矿的周边土地建设园区,吸引配套企业或上下游企业入驻。

     

        依靠主导企业投资、吸引中国企业入驻、政府支持推动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主导企业既经营实业,又负责园区的日常管理,将园区开发视为自身产品,为其他企业搭建海外投资平台,如苏伊士经贸合作区。这种模式对于园区开发更专业,从园区最初的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到开发建设、招商、后期运营管理,具有完整的管理理念和专业的工具、方法。

     

        在这三种发展模式中,搭建平台型的园区是一种多方互利共赢的模式。

     

    2、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经验启示

     

        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是我国在国外建设开发区的典型案例。该开发区由天津泰达—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2007年泰达进入非洲埃及投资开发建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搭建海外平台,吸引中外企业入区发展,并提供全方位服务。其通过投资支持和带动园区相关营利性产业,以形成园区的资金循环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一带一路”贯通北非起了必要的铺垫作用。

     

        截至2014年年底,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完成建设投资约1亿美元,入园企业32家,其中中资企业27家;2014年园区投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464.6万美元,进出口总额19910万美元,利润总额686万美元;园区累计为埃及政府上缴税费3050万美元。

     

        埃及将该合作开发区纳入发展国家经济的苏伊士运河走廊规划。2014年泰达又签署了第二期6平方公里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从该经贸合作区可得到如下启示:

     

    前期投资硬输出,后期运营软输出

     

        中国合作开发区模式输出可分为硬输出和软输出,目前主要是硬输出,即投资开发建设。我们对此有较成熟的经验,在“一带一路”中要继续推进。

     

        软输出具体表现在经验、技术、建园理念、思路、方案、设计、园区招商及建成后运营管理等方面。相对硬输出,软输出具有降低外国政局发生动荡时带来的投资风险、投入低回报高、周期快的特点。软输出项目的资金需求可采用驻在国合作方土地作价入股,市政基础配套资金合作方投入,园区建筑费用采取预收入园企业资金方式解决。实施软输出企业的盈利模式可采用作价入股或收取咨询费、规划方案费、建筑设计费、入园招商费、园区管理费、培训费等方式解决。

     

    不断丰富软输出模式内涵

     

        理念上,用发展改革创新理念统筹策划合作开发区;帮助合作方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投资;用节能减排增效、循环经济绿色环保理念布局生产园区;用人文自然和谐理念规划建设生产、生活合一的产城结合新城市;将中国文化元素与当地文化结合,建设两国文化融合的空间载体。

     

        方案上,为合作开发区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海外选址、产业定位、规划设计、投资效益分析、入园招商引资方案等。

     

        实施上,为合作开发区进行包装宣传、引进建设施工、招商引资、运营管理、管理层及技术人员培训等。

     

        资金筹集上,可采取驻在国合作方土地投入和前期启动资金投入,经策划后吸收中外入园企业投入资金运作的方式。

     

        产业选择上,前期主攻制造业、建筑业,后期衍生出服务业,从单一的园区开发发展到多业态并存。

     

    软输出模式类型分析

     

        克隆复制型。根据需求,外方到国内考察选择开发区项目,由中方将其项目复制到国外,建成后由外方运营管理。

     

        顾问型。根据外方需求选派职业经理人、相关专家,输出人才为国外开发区项目提供经营管理或咨询服务。

     

        智力软输出型。根据外方需求和国外当地情况,组建团队专门策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合作开发区,事先为国外项目量身打造,事后为其长期运营管理,尤其为“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方位服务。

     

    3、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主要问题

     

        容易产生盲目性。中国合作开发区模式走出去,如果不熟悉走入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不了解中外两国战略合作重点领域,合作开发区及所带入的中国企业就可能会盲目开发,出现投资大、近期回报小、回报周期过长等问题,尤其驻在国一旦发生政局动乱,对已投资项目容易造成较大影响。

     

        企业在国外缺少沟通平台。在国外,开发区项目往往被认为是企业的谋利行为,包括征地、路、水、电、燃气等具体方面,若没有两国政府间合作框架高层沟通,由企业直接与国外各级政府对话,容易产生不对等局面,很难得到对方重视和支持。

     

        实施可持续性发展难度较大。在国外如何做到经济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协调开发方、驻在国合作方、入园区企业方三者利益关系,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是关键。

     

    对策建议

     

        将合作开发区模式输出纳入“一带一路”规划。从国家层面根据“一带一路”总体布局,结合沿线国家实际情况及需求,在中外各方合作共赢原则下,全盘谋划合作开发区点、面布局,并将合作开发区模式输出纳入“一带一路”对外开发格局,根据沿线具体情况分别使用硬输出和软输出;输出企业遵照国家“一带一路”布局开发沿线项目,避免盲目性。

     

        以合作开发区为平台,建立与驻在国政府的有效沟通机制。首先由双方政府达成共识,将合作开发区输出项目纳入两国经贸合作框架,采取由政府间商定项目、企业跟进方式,这些企业应具有实力、经验、责任,具体推进落实,前期应以国有企业为主,后期民营企业跟进。这样,国外政府会对企业提出的合理诉求给予重视和支持。

     

        发挥政府作用,探索市场化机制,重视后期运营软输出。纳入“一带一路”的合作开发区项目及方案代表了中国的国家形象,要对进入园区的国内资本、产业投入安全性给予高度重视。因此,纳入“一带一路”布局中的合作开发区不能搞污染转移,不输出落后工艺,要用高科技换高收益,兼顾绿色环保和高效益,把好合作开发区产业定位、发展前景、政局安全风险关。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对于“一带一路”大型合作开发区,政府可考虑按一定比例资金投入建设,同时重视创建运营模式,培养善于运营的人才队伍,避免建成后出现“空城”现象。作为政府之间合作的产物,开发区在建设初期难免会承载一定的政治意义。随着经营的持续,政治化和市场化要进行有机结合,探索一系列市场化机制,让合作开发区不断遵循市场化的规则来经营。

     

        加强对宏观环境的研判,把握大势,融合当地文化,控制风险。要重视大国角力与地缘政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因其地缘政治因素复杂且资源丰富,往往成为大国角力的场所。为此,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需要深刻理解国家战略、外交策略、经贸投资等,更要注意国别研究、产业研究工作。

     

        对于海外园区建设而言,宏观环境分析至关重要。从世界格局的演变到驻在国、中国的政治经济走势都有可能影响开发区的走向。因此,对于实施“走出去”的企业,应和国内智库联合,加强研究能力。作为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要有大局意识和研判未来的能力。

     

        “走出去”的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还应该和国内的规划设计机构“绑定”。首先,要研究中方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契合点,建设两国文化融合的空间载体,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结合驻在国当地文化,进行企业文化的培树,解决文化融合问题。其次,要遵守法律制度,建立契约精神,重视当地政策细节和实际条件,在推动走出去进程中,规避风险。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山西大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