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斯特雷阿姆(Ouistreham)位于奥恩河入海口,意为“西村”,誉称“芒什海峡玉润的明珠”,在法国诺曼底悦人的“丽岸”闪亮。这里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诺曼底登陆的主要突破口。去岁,此地举行过诺曼底登陆70周年纪念活动。当年曾参加登陆战,至今尚健在的舒托、富尔、戈蒂耶、玛松、莫莱尔和罗塞等六位法国老兵步履蹒跚地来到隆重的纪念仪式上。全国观众从电视直播中看到他们回首往事的神情,无不为之动容。现在,全球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胜利70周年,维斯特雷阿姆再度成为众目注视之地,前来凭吊者络绎不绝。
坐在滨海餐厅,放眼近处的“剑滩”,遥想当年英军特遣队在多森中校指挥下从这儿抢渡登陆。600突击队员中有177名“自由法国”的官兵,由菲利普·基耶弗指挥官率领,攻占这道“丽岸”的重要地段,冲决德军防线,立下卓绝战功。他们尔后成为法国海军的先锋队。
要了解诺曼底登陆的情况,游人在维斯特雷阿姆可参观“大西洋墙”和“第四突击队登陆博物馆”两处纪念地。“大西洋墙”竖在原德军总部“大掩体”内,高17米,是二战纳粹工程师弗里茨·托德特根据希特勒的命令,拆毁123座“丽岸”别墅建造的混凝土和钢筋大型防御工事,用于控制维斯特雷阿姆港口的炮台。1944年6月6日,英、美和加拿大联军分五路,首先登陆攻占“剑滩”上这一战略要地。经过城内激烈巷战后,夺取贝努维尔和朗维尔两座桥梁,同英国空降伞兵会合,打开了向内陆挺进的道路。
“第四突击登陆博物馆”从今年3月14日至11月2日向游人开放,播映联军登陆的实况纪录片,展现1944年6月6日拂晓7点25分,菲利普·基耶弗指挥177名绿贝雷帽法国海军陆战队组成的第四突击队冲锋陷阵的英勇业绩。
维斯特雷阿姆市民为解放该城的法国官兵竖立起一座金属纪念碑。这块碑由当地一位女艺术家设计,呈炽燃火焰形状,立于一个射击台式底座之上,傲然屹立。“火焰”上铭刻着177名法国勇士的英名。周围一些石墓碑是阵亡将士的坟茔,庄严肃穆,俨然另成一个小型烈士陵园,供第四突击队生还者每年6月6日来祭奠。
离开“第四突击队登陆博物馆”,瞥见一艘“圣米歇尔”小号轮渡正驶往英国南部的朴次茅斯港。那儿是《孤星血泪》作者狄更斯的家乡,一度为主人公皮普和艾丝黛拉展示“远大前程”。眼下的“丽岸”见证过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威慑万骑,渡海称雄英伦三岛的历史。1066年,英王爱德华驾崩无嗣,哈罗德继位。诺曼底大公威廉声称,爱德华曾立遗嘱确定自己为英王位继承人,遂率大军渡芒什海峡登陆英伦三岛,在哈斯丁一役大胜,杀死哈罗德自立为英王。据传,王后玛蒂尔德让人绣了一袭长达70来米的大挂毯,用58幅场景描述其夫君威廉征服英国的伟业,史称“巴耶挂毯”。维斯特雷阿姆市的城徽上五头非洲豹并列,其中三头象征英国,两头代表诺曼底,显示二者悠久的历史渊源。十三世纪,诺曼底归属法兰西王国。1337年至1453年英法战争,维斯特雷阿姆变为法王窥视对岸盎格鲁-萨克森动静的前沿“哨所”。谁曾想,近五个世纪后,英法联合反击德国法西斯,彼一时来此一时。
汐去潮来,“丽岸”激浪起伏,一昼夜两次潮汐。白天下午3点51分开始退潮,远近可见到此避暑的弄潮儿三三两两兴致勃勃地跳浪嬉戏,发出阵阵欢笑。来“拣海”的人手拿小铲在海水刚退去的滩涂上刨蚶子,一个个收获颇丰。
海水一分一秒地迅速退去,一小时后到离岸两公里远处方才收束住,露出大片滩涂。我忽然发现,在小沙丘间湍流的海水里,急急爬动着一种贝类,原来是“寄居蟹”。一位拣海的非洲妇女说,这类寄居蟹在西欧海滩上有一千余种,身姿各异,共同之点是,它们驮着的贝壳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原先主人故世,或被它用螯钳死霸占的。我由此联想在这诺曼底“剑滩”登陆牺牲的反法西斯将士。他们身后留下帮帮派派钻营的新贵,拖着老壳为个人敛财牟利,无异于一只只寄居蟹。这些人全无先辈的理想高标,蜕变成“寄居蟹族”,借着寄生壳假做道场。芸芸众生,尤其是下层百姓,依旧生活在一个“悲惨世界”里。
傍晚,海水回潮。天上白云消散,露出蓝宝石般的晴空。沙滩此时也忽然呈一片蔚蓝,海天与“丽岸”蓝盈盈一色,沁人心脾,天涯奇景,平生从未曾见过。想必比利时名作家乔治·西墨农就是爱上了这莹莹之蓝,屡屡漫游到此,并在“丽岸”选景,写下了他系列侦探小说中的《雾港》,让探长麦格雷前来诺曼底的维斯特雷阿姆勘破人生之谜。西墨农是否专要在此“人间天堂”里敲开罗丹的“地狱之门”,亦未可知。《雾港》的作者在妻子德妮丝与其离异,女儿玛丽·若自杀后心灰意懒,让麦格雷探长也驾鹤归西。他于1989年辞世,留下2400页的生平《回忆录》。
眺望“丽岸”海面渐起的薄雾,再回眸沙滩上曾被西墨农描绘,愤其不争的人海众生群像,忽生一腔愁绪,逐芒什海峡上的星点白帆飘悠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