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5日 星期三

    三十年,寻找城市之魂

    ——常州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背后的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王阳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5日 05版)
    常州市青果巷与老护城河。CFP
    常州市著名的老街青果巷。CFP
    常州苏东坡纪念馆中的苏东坡雕像。资料图片

        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灯红酒绿,人流如织。这些,可以倒映出一个城市的繁华,却道不出它的灵魂。年轮变迁,墙角斑驳,湖塘河畔,街巷传说。这些才是历史变迁中,一座城市的根与魂。

     

        为了找到城市的魂魄,江苏常州,这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龙城”,用了整整30年的时间。日前,常州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过去,常州经历了哪些经验和教训?未来,它又将如何在保护历史古城与保障民生之间找到平衡点呢?

     

    昔日巷路,不多见了

     

        常州市中心,车水马龙。

     

        从公园路下车,步行仅100米,就从一片“摩登”繁华,走进了一片古宅院落。这里,便是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在12.6公顷范围内,有13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曾经出过154位名人。瞿秋白、唐荆川、赵元任、周有光、刘国钧等响当当的名人,都诞生于青果巷内。在很多“老常州”眼里,青果巷是城市的“根”,是常州文化之魂。

     

        街巷斑驳的小路上,随处都是历史。路边有一块小石柱并不显眼,上面刻着“进士坊”三个字。住在附近的马寿珍老人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是著名的董氏宗祀,一个家族出了22个进士,所以当年修缮过一座拱门。如今,只剩下这块不到半米高的小石柱。

     

        马寿珍老人一家,就住在青果巷133弄,这里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老人的旧居。301平方米的房产证面积里,蜗居了16户人家。院落围墙上有一块砖刻,据考证,这块行书砖刻是明万历四十五年时,书法家孙慎行所写。

     

        遇到保护难题的,还有承载了很多老常州记忆的古巷街名。据常州文史专家季全保介绍,常州古城区有一个地名叫“半山亭”。历史上,王安石曾在常州做知州,任上兴修水利,很是关心百姓疾苦。王安石离任时,老百姓为了纪念他而修建一座亭子,并以王安石的号“半山”作亭名。“半山亭”,多美丽的名字,在常州沿用了1000多年,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半山亭被拆除,这个地名也就此消失。

     

        “常州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上,的确是走过弯路的。”常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顾春平坦言。据了解,1982年,国家在划定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时,列了25个城市的名字,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常州在列。“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改善居民生活,加快发展经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州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最终擦肩而过,没想到这一等就是30多年。”

     

        在经济发展上,常州在当时的确取得了长足进步,被评为“工业明星城市”,与苏州、无锡并驾齐驱。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古城古宅、历史记忆,开始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取代。富裕了的常州人,开始逐渐意识到:“常州的城市之魂,似乎渐行渐远。”

     

        2011年常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启动了常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征程。

     

    痛定思痛,唤回城市的记忆

     

        今年63岁的程致慧,在青果巷住了一辈子,终于在今年夏天告别了马桶时代。“我以为要倒马桶过一辈子了,没想到搞了改造工程,实在是件大好事!”程致慧很满足。

     

        不过,要在老宅中实现基础管网铺设、基础设施改造,难度之高,远超想象。每一户房子的空间分割都不同,没有统一模板可用,施工人员必须一户户上门调查,量身定做。仅程老伯一户,上门调查就做了十几次。而这些安装,不能改变老宅本来的构造。难度上,无疑进一步加大。

     

        改造是为了方便生活,吸引更多的居民能留下来、住下去。“青果巷内还住有赵元任的后人,还有流传在巷子里那些口头上的民风民俗。他们都搬了,还有谁来传承那些原生态的风貌、原来的人文气息呢?容易成了一个空壳!”修缮工程负责人黄英豪介绍,“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他们自然也更加支持古宅修缮。”

     

        为了完成青果巷的保护规划,常州市政府组织规划、文物、房屋安全管理鉴定、城市建设、房管等部门合作,通过逐户调查、网上投票、规划展示等形式,开展广泛的公众参与。“希望能修旧如旧,不要拆了真古董去搞假古董,要真正恢复青果巷名巷的风味,把历史表现出来。”一些古建筑的框架,由于年久失修,已经不符合安全规范,甚至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只能在征求专家意见后,尽量购买同种类型、有些年份的材料进行部分替换。

     

        工作人员唐帧介绍,他曾经为了唐荆州故宅“松健堂”的一扇窗户,一遍遍跟历史资料进行对比、认证,耗了一个多星期才最终确定。“窗户有长窗、横窗、各种组合、不同尺寸,每个宅子都不同,做法很多也不一样。”唐帧介绍,唐家后人从美国传来的珍贵照片,最后帮了大忙。

     

        此外,常州323处各级文保单位,每年都有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足额到位。光是近几年,用于名城保护的资金,如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保护等,就累计投入了32.6亿元。为了保护好大运河常州段,常州出台了《常州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编制了运河水系保护规划,“清水工程”和“绿荫工程”,让更多市民享受到大运河丰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遗存。

     

    用制度,让名城保护走得更远

     

        “快看,原来苏东坡是个大胡子爷爷。”

     

        今年1月8日,苏东坡纪念馆正式开馆。进门处一尊东坡坐像,双目凝视前方,炯炯有神。前来集体参观的常州小学生,看着苏东坡雕像,对这位大文豪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历史上,苏东坡曾14次来到常州,并最终选择在这里终老。在500平方米的范围内,纪念馆所有的家具、摆设,都是根据史料,按照宋代风格进行最大限度的还原。

     

        “塑像制作大概花了3个多月,光是面部表情就改了不下四五次。”雕塑家冷天明为了重现最真实的苏东坡,多次翻阅相关的文字记载和画像,最终确定苏东坡是个大胡子。而在憩心园内,一泉斑驳的古井,是馆内唯一的宋代遗存。

     

        黛瓦粉墙,曲径通幽,苏东坡纪念馆位于常州城区中心的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数百年文风炽盛,是让许多常州人自豪的“文化精华之地”,这里名士云集,出了5位状元、3位榜眼,公卿、进士更是难以计数。

     

        常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顾春平介绍,为了让历史文化街区发挥应有的文化传承作用,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启动了完善利用、文化、业态植入工作,在修缮的基础上,再注入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方志馆等与历史文化街区相融合的文态。以古街巷空间为载体,串联漕运文化、地方志文化、学派文化与民俗文化,“未来,这里将串起‘老常州’的文脉风貌,希望让一代又一代的常州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脉搏。”

     

        同时,为全面展示常州历史文化,百余部地方文史专著编著出版,10余部名人传记电视片,接连登上荧屏。

     

        6月25日,常州召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推进会议。住建部名城保护处处长郑文良,宣读了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同意将江苏省常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会上,常州市委书记阎立要求:“进一步理顺保护管理机制,站在新起点上,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常态化、规范化。”

     

        原来的“申名”临时工作机制,转变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抓紧设立名城保护办公室和名城研究院等工作,全面推动名城保护工作长期长效开展。同时,全面梳理并编制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各项规划,形成点线面、多层次、全覆盖的保护规划体系,最终把名城保护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那些遗失在经济发展浪潮中的古巷街名,部分也将逐步恢复。或许几年后,老常州们还可以在曾经的街巷口,给儿孙讲曾经的故事。

     

        这些故事,正在构成一座城市的魂魄。(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王 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