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五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国家安全法。国家安全法第7条明确规定:“维护国家安全,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尊重和保障人权”1999年写入宪法、2012年写入刑事诉讼法后,又一次写入我国重要立法之中,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国家安全法规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应该如何理解?如何把这一原则落到实处?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法治战略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小妹。
记者:国家安全法规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应该如何理解?
刘小妹:国家安全法是统领国家安全工作的基础性法律,也是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大体而言,国家安全法强调的人权保障原则,可从以下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个层次是立法目的。国家安全法第1条规定的立法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这本身就是对人权的促进和保障。一方面,在我国安全形势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严峻的当下,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就保障了国民的安全。另一方面,发展、安全和人权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协调统一关系。国家安全法的制定实施正是对发展、安全和人权事业的一体推进。
第二个层次是立法原则。国家安全法第7条鲜明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阶段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相适应。国家安全法坚持追求国家安全与人权保障并重,体现了中国社会需求的递进发展结构,有利于我国国家安全和人权事业迈向更高阶段。
第三个层次是立法条文。“尊重和保障人权”契合社会主义法治原则,不仅具有宣示意义,更具有规范价值;不仅是国家安全工作的一项法律原则,更体现在国家安全工作的各个具体领域和环节,体现在国家安全法的各个具体条款之中。
记者:那么,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在国家安全法的各个具体条款中是如何体现的?
刘小妹:第一,国家安全法规定,国家安全工作要以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以保护人民安全为宗旨,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为主要任务,体现了国家安全立法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立法理念,这是对人民安全和利益的最大尊重和保障。
第二,国家安全法规定,包括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和有关军事机关在内的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国家安全工作和涉及国家安全活动中,应当严格依法履行职责,不得超越职权、滥用职权,不得侵犯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法行使职权是一项重要法治原则,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关键。只有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公民权利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第三,国家安全法确立了紧急状态下的法治和公民权益保护原则。国家安全法规定,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战争状态或者实施国防动员后,有关机关可以采取限制公民和组织权利、增加公民和组织义务的特别措施,但必须符合合法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比例原则。这就意味着,在国家安全工作中,限制权利和增加义务的特别措施必须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作出,且该特别措施应当与国家安全危机可能造成的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保护公民、组织权益的措施。
第四,国家安全法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和隐私权。国家安全工作涉及情报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对此国家安全法规定,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有关军事机关根据职责分工,依法搜集涉及国家安全的情报信息;国家安全危机事件发生后,履行国家安全危机管控职责的有关机关,应当按照规定准确、及时报告,并依法将有关国家安全危机事件发生、发展、管控处置及善后情况统一向社会发布。
第五,国家安全法设专章规定公民、组织的义务和权利,包括公民和组织支持、协助国家安全工作的行为受法律保护;公民和组织因支持、协助国家安全工作,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可以向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请求予以保护;公民和组织因支持、协助国家安全工作导致财产损失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造成人身伤害或者死亡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抚恤优待等。此外,国家安全法还规定国家依法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组织和机构的安全和正当权益,保护国家的海外利益不受威胁和侵害。
综上所述,国家安全法充分地体现了人权保障的原则和精神。该法的制定实施既是对人民集体人权的促进,又是对公民个体人权的保障;既保障了公民获得安全的基本人权,又加强了对国家安全工作中的人权保障。
记者:如你所说,国家安全法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规定了丰富的内容。如何让这些规定得到正确实施?
刘小妹:国家安全法是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中的综合性、基础性的立法,下一步应该加快制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未来的国家安全相关配套立法,应遵循人权保障的原则和要求,进一步细化权力行使的程序和标准,完善公民、组织权益的申诉、救济、补偿等制度和机制,共同促进和保障人民安全和人权事业发展。
(本报记者 殷泓 王逸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