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长快长,乘风破浪!”当李八十一遍遍念完口诀,盒子里的一条小纸船神奇地变大了起来,最后将整个舞台“折”出一艘造型精美的“宝船”。这是文学大师老舍创作的唯一一部儿童剧《宝船》中的一幕。该剧1962年首演,日前再次在浙江杭州演出并获得成功,也为第8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自展演活动开幕以来,来自全国21个省、区、市及中直单位的25台儿童剧目共演出29场,平均上座率达到80%。这次儿童剧的集中展演不仅拓宽了儿童戏剧的发展空间,也揭示出业界存在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儿童剧未来发展的思考。
“千万不可小看儿童剧”
在展演现场,一位家长对记者说:“这次机会非常难得,看儿童戏剧是一次很好的艺术洗礼。”
“一个民族对待儿童剧的态度是检验这个民族文明的标志,千万不可小看儿童剧。”观摩完演出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告诉记者。而对于儿童剧的重要性,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也强调:“儿童剧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要比成人戏剧更值得重视,因为在孩子的成长时期,一部戏的艺术水准可能会影响他一辈子。”在尹晓东看来,儿童戏剧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它作为一种最活泼亲切的艺术形式,直接作用于孩子的心灵,并给予孩子极好的艺术熏陶。
“用孩子的眼睛来看戏”
相较以往的儿童剧展演,本次展演“蹲下来跟孩子对话的作品多了,站着教训孩子的作品少了”。参展的25部作品大多采取了一种更加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像《尼尔斯骑鹅历险记》《传统的味道》《寻找》等剧都采用了孩子“自己启发自己”的形式。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刘平告诉记者:“只有愿意与孩子们进行心灵沟通的戏剧,才是他们能接受的。”而中国剧协分党组原副书记王蕴明将它解释为“儿童视角”:“艺术家们应该更多从儿童的视角、心理和童趣出发,而不是根据大人的喜好营造戏剧氛围,那样的话动辄小孩消化不良,甚至会伤及‘脾胃’。”
多年从事戏剧报道的徐健,同时也是本次展演的专家组成员之一。对于儿童戏剧的独特世界,他深有感触。他认为,成人思维并不能取代儿童思维,反过来,应该“用孩子的眼睛来看戏”。
需要进一步规范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展演过程中一些精心打磨并彰显艺术品位的剧目,如《宝船》《少年马连良》《大山里的红灯笼》等都受到了来自评委和观众的赞誉。相比之下,一些过分强调娱乐性的作品,则引来颇多微词和质疑。“现在很多剧团都想从儿童剧市场上分一杯羹,一味追求票房效应,却忽视了对儿童心灵的滋养。”徐健说。
此外,展演中还存在一个现象,即娱乐式的互动成为演员们活跃气氛乃至哗众取宠的重要手段。然而,孩子们在散场之余是否有所启迪与思考,却要打上问号。事实上,在互动高潮的演出现场,一位11岁的女孩陈燕秋摇摇头说:“太吵了。”
“互动重在与剧情结合,与戏剧冲突结合,而不是为互动而互动,这不仅失去了互动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反倒会影响戏剧观感。”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孙豹隐说。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常务理事陈迎宪也认为,儿童剧不应该与“闹”画等号,真正的艺术应该静静地滋润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去感受戏剧艺术的精髓。“孩子们在成长,儿童剧也应当在成长。”徐健认为,应该根据儿童成长的不同特点,创作演出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剧作品,用分年龄段的方式做到社会效应的最大化,这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市场。
(本报记者 鲁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