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延河水,两辆带着延安干部学院标志的中巴车,一路奔向宝塔山。
车上的80后班主任程伟,已经多次带着学员走过这条路——这个夏天,他要带领的,是光明日报社业务骨干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他要面对的,是青年党员也是媒体人、是学员也是记者。
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包括程伟在内的年轻干部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干部教育专业培训师”。“做学员需求的‘化验师’,要做培训方案的‘设计师’,要做学员学习的‘催化师’。”这是延安干部学院培训部主任马广荣对“干部教育专业培训师”的定义。
在干部培训需要固本开新的背景下,延安干部学院正在探索一条专业化建设的新路。
急需一支生力军
“党性教育,尤其是理想信念教育要触及灵魂,就必须在‘针对性’下大功夫,就得打通‘需求调研’‘计划生成’‘课程开发’‘师资配备’等训前各环节,就得高质量地完成‘学员管理’‘计划实施’和‘教学保障’三个方面任务。”马广荣说,“靠哪一个环节‘单兵作战’唱‘独角戏’不行,靠教学双方唱‘二人转’也不能解决问题。”
所以,急需一支生力军。
延安干部学院培训部借鉴了已经成熟的“企业培训师”概念,于2012年启动了调研,于2013年实质性启动了培训师建设。三年来,一点一点摸索经验、优化方法,最终形成了《干部教育专业培训师管理办法》,建立起干部教育专业培训师的申报、考核、评聘、奖惩制度。
专业培训师的角色感逐渐凸显出来:作为培训需求调研者可以确保信息传导,作为培训方案设计者可以贯彻目标设计,作为培训流程管理者可以维护环节顺畅,作为培训活动主持者可以催化教学活动,作为培训绩效监督者可以控制项目成本。
培训师“专业”在哪里?
在“光明日报社业务骨干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学员赴延安之前,每位学员都收到了班主任程伟发来的“学习需求调查表”。表格上,“您最想听什么课”“您最想了解哪段历史”等问题一一列出。
随后,针对学员对延安整风的关注,考虑到学员年轻化和职业特点,延安干部学院在培训方案中,为光明日报学员量身定做了“微课——延安整风”,利用口述历史音像素材增加教学的信息量、真实度和生动性,争取青年学员的认识共鸣和理论共鸣。结果证明,这是一堂成功的教学,学员和老师的互动讨论将课程时间一延再延,仍让人意犹未尽。
专业培训师们坚持两点:重温历史不能无感而发,思考现实不能凌空虚步,在问题设计上敢于碰撞学员对现实问题的感受;激辩理论坚持正确导向,锤炼党性才能有的放矢,在材料供给上能够捕捉学员对理论问题的思考。培训后梳理学员反馈,效果非常成功。
“培训师的努力方向就在于做一个高明的学员需求信息的‘化验师’。”马广荣说。
更大的舞台,更多的同行者
在宝塔山,在清凉山,在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在“四八”烈士陵园,在枣园革命旧址,培训师程伟引线串珠,在现场教学中将这些分散的教学单元联系起来、整合起来,留给学员更凝练的教学主题。
延安干部学院培训部已经初步探索出培训师的4种角色12种职责的框架。作为“管理者”,要掌握培训政策、制定培训规划与评估项目绩效;作为设计者,要检验学习需求、决定学习理论、主导课程开发;作为主持者,要主持课程实施、引导学习行为、催化教学效果;作为建设者,则要注重团队建设、开展行动学习、推动组织变革。
这些已经成为延安干部学院培训师测评及试点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而作为国内率先进行“干部教育专业培训师”探索的学院,这些规范是否也能形成“行业标准”?
马广荣的回答谦虚而又自信:“形成行业标准是一个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目标,我相信答案在实践中。毕竟,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足够大的舞台,足够多的养分,足够强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今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为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撰写的序言中这样写道。这是对党员学习能力的鞭策,也是对干部教育培训的要求,延安在干部教育培训上的新探索,必会迎来更大的舞台,更多的同行者。(本报记者 刘文嘉 王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