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佛说父母恩重经》碑为青石质,碑首和碑座已佚。碑高200厘米,宽80厘米,厚30厘米,重约1500千克。此碑形制硕大,内容丰富,文字图像各具千秋,其内容主要分布在碑阳和碑之两个侧面。
碑阳部分又为上、中、下三个层面。最上层雕龛为浮雕弥勒一尊交座莲台之上,两边菩萨分立两旁。中层为立碑人——齐州,禹城县,移风乡,伯宜村人,五品武将耿士克(禹城县志有载)之祭文。知其曾祖,祖,父,兄弟及子侄之名讳和职官情况,此可补录地方志之缺憾。下层即此碑的主要内容《佛说父母恩重经》之全文。计1715字之多,是目前国内现存刻石最多之版本。
《佛说父母恩重经》是唐代以来民间最为流行的一部中国撰述的经典,因为不是外传经,亦被称为伪经。它是佛教与中国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产物。它积极提倡孝道,强调报恩渡亡的思想,是佛教中国化的重大发展。一千年来,它的传播遍及中国大陆及东南亚各国。
在唐代,传抄刻写佛经是广大信众虔诚信佛的具体表现,因此当时全国出现了遍地皆寺庙、处处闻经声的景象。
唐《佛说父母恩重经》碑之左侧,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刻石拓片。佛教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经典的传播与教义的宣说,来取得信众的崇奉,另外通过广大信众的书写传抄与碑幢的刻制来弘扬佛法经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一部佛教经典,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拓文字属于后者。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此大型佛教经碑正是唐朝佛教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
唐《佛说父母恩重经》碑之右侧,为《救苦观世音菩萨》造像。在中国汉传佛教中,菩萨信仰发达,其中以观音信仰最为称著,有“半个亚洲的信仰”之称。观世音是梵文之意译,也叫光世音。在唐代,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习惯省称作观音。
此“观音”造像头戴宝冠,半裸上身,斜披巾,挂璎珞,左手托莲茎,右手执莲花,足踩莲台,立于彩云之上,形象庄重,气派而高贵,是难得的古代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