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巨鹿路作协二楼的书店里见到王小鹰时,她一身蓝色碎花的无袖长裙,笑吟吟地坐在桌边。说起正在写作的故事,说起那些多年前就已生活在她笔下的人物,说起她住过的老上海的公寓、走过的上海的街巷、交过的弄堂里外的朋友,她快活得像个孩子。
从1985年成为专业作家到今天,她创作了《长街行》《丹青引》等多部长篇和中篇小说,以自己的方式描绘一座城市的风情画卷,记录一个时代的变迁。面对赞誉,她却摆手说:“我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我写作不是有了素材再去下生活,我就是在生活中,一定是生活先给了我启示,才有了我的写作。”
20世纪90年代,王小鹰一家和母亲住在一起,很难有整块的写作时间。王小鹰说,那时她就打定主意主攻长篇。琐碎的生活对于她来说不是负担,反而增加了生活的细节和质感。有一段时间送女儿去学游泳,每天都会经过法华镇路。那时,上海刚刚开始议论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每天看着这条拥挤嘈杂的小街一点点变化,走着走着,王小鹰觉得,这条街是有生命的,她得写点什么。
去街道查阅法华镇史,逐一走访这条街上的一些老住户,王小鹰花了一年时间调查,随后开始酝酿、动笔,耗费了5年时间写作。这样寂寞甚至枯燥的事情,王小鹰乐在其中。《长街行》以一条小街的历史变迁、改造发展为线索,通过叙述这条街上的女人许飞红悲欢离合的一生,全景式展现了小街上生活成长起来的几代人曲折动荡的生活轨迹和命运遭际。为了将这条街道写得真实可感,王小鹰在这条街上反反复复地走,去观察,去感受,就这样,一条街在她心里一点一点建造了起来,等到写出来时已经不再是法华镇路。
“作为一个生活在上海的作家,如果不把社会的巨变和人们的心理变化写出来,对不起这座城市。”王小鹰说。一部长达60万字的《长街行》,更像是“一个女人和一条小街一起成长的故事”。由于积累了特别丰富的素材,王小鹰还根据剩余材料,写成了五篇女性主题中篇小说,合成小说集《点绛唇》。
这么多年,王小鹰一直坚持近乎“古典”,甚至是有些“原始”的写作方法。她不用电脑不上网,每天出门,随身的包里放着一个便笺本,遇到有意思的事情,她就会随手记下,回家之后再誊写到大的素材本上。她的素材本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字条,哪个故事适合放到谁的身上,更适合表现谁的性格,想到了她就会记下。在她看来,作家心里有很多个筐,生活中有了素材就随时装到筐里,写作时就可以随时取用。多年的“家庭妇女”生活,也让她练就了本领:哪怕20分钟的空闲,她也能马上坐下来写作。有意思的是,那些小说里的人物好像一直住在她心里,一旦她坐下来,那些人物就会一个个走出来,开始讲自己的话。
王小鹰的熟人很多,家门口什么人都认识,修钟表的,捡垃圾的,这让她始终能从生活中获得财富。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小鹰为了体验律师办案生活,就去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当兼职律师。她拜著名女律师赵珪为师,在民事组学习,两年里跟着办了23个案件,甚至还有律师鼓励她去参加司法考试,当一名真正的律师。她由此写下了长篇小说《你为谁辩护》,这部小说出版后获得很大社会反响,改编成同名电视剧。
这两年,王小鹰又开始酝酿写新的长篇小说。“我们这一代都经历了建立理想——理想被毁灭——重新建立理想的过程。我们的父辈,时刻经历着理想与现实碰撞的过程,而我们的下一辈呢?似乎离理想主义远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事情。”王小鹰说,这一次她仍会把视线锁定在当代,用今天的眼光去回望自己的父辈,她想探讨一种理想主义的东西。
“写作对于我来说,就是我心里想写,我想对生活、对社会、对世界发出我的声音。”王小鹰说,“感谢这个时代,每天都在发生巨变,有太多的灵感可以被抓住,就看你的耐心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本报记者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