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cosplay,没有价格不菲的玩偶、魔法棒、动画书,在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影视动漫馆的展示简单而理性。放慢脚步、祛除虚火的中国动漫产业正在向理性回归,迎来了发展的转型升级新时期。
与此同时,另一数据也从一个新的侧面反映出同样的趋势:2015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股权投资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与2014下半年相比,案例数量有所减少,为194起;涉及金额规模则小幅增加,为269.73亿元。经历了2014年文化产业投融资的“井喷”态势后,2015年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现出新的理性回归态势。这种冷与热的反差,给了业内很多新的思考。
刚刚过去的2014年,文化产业投融资尤其是并购重组迎来前所未有的热潮——仅仅前五个月,沪深两市共发生近百起文化传媒行业并购事件,涉及资金约800亿元。而从整个年度来看,并购规模超千亿元,众多传统产业领域企业纷纷涉足文化产业领域。在投资热的炙烤中,文化产业一方面享受着资本注入带来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业界也存在跨界并购中有“虚火”的疑虑和担忧。
也许当很多人看到2015年上半年文化产业投融资态势后,会对产业发展产生一些困惑,也会对产业发展未来产生新的疑虑:资本运作热度降低是否意味着产业发展后劲和活力不足?实际上,理性来看,资本投融资趋缓恰恰显示出投融资的转型过程,体现出经过一系列的重组、融合、产业升级,文化产业正在经历“去泡沫化”、市场趋于稳定的新态势。
毋庸置疑,跨界并购将为文化产业引入跨行业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将为文化产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和变革。然而,随着并购的“大浪淘沙”,文化产业是否会迷失自身的方向,能否实现优势资源整合,推动自身做大做强成为其中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以年均15%的速度在增长,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在文化产业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与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中的产业链长、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形成对比的是,我国文化产业产业链依然较短,文化产业品牌效应、市场竞争能力依然有待进一步提升。未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自身提质转型升级的任务也已凸显出来。
作为文化产业中最具代表性的行业,影视行业并购风潮起于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影视行业并购更加频繁,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跨界并购影视资产。例如餐饮公司湘鄂情收购笛女影视,农业公司高金食品收购印记传媒等。然而,随着越来越多资本涌入,中国影视圈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市场繁荣背后,大部分公司盈利能力下降。2014年前三季度,光线传媒拿下23亿元的电影票房,但净利润却同比下跌逾15%。
影视行业的案例也再次说明,随着在资本浪潮的冲击下,文化产业如何合理配置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仍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重大课题。从广阔的视角看,并购实际是资本市场的一个普遍的手段,文化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应积极地参与,要有战略规划来应对挑战。对于文化产业自身来说,也要警惕“资本的浮躁”,警惕并购对产业的透支。
从中我们也能看到,当下,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多元化发展的大时代,进入深度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行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伴随不断加剧的行业竞争,文化产业真正的资源整合即将来临。与此同时,真正的考验也刚刚开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购重组和资本运作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只是产业做大做强的一个开始,未来还有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路要走。文化企业在并购中也应注意风险,避免泡沫化,最终还是要靠产品和服务、业绩和实力说话。可以预期的是,通过并购,文化企业拥有了更多的产业资源,但文化企业仍要做强自己,实现新的优化升级,可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并购后的文化企业要站在新的台阶上,创造新的价值,要更了解消费者需求,继续生产出优秀文化产品,让消费者直接受益,这些企业最终仍要靠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