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化自觉要精神,向文化自信要斗志,向文化自立要素质,向文化自强要战斗力。”这是驻青藏高原某旅政委陈远英对军事文化工作的感悟。正是坚持以文化传递正能量,催生了部队战斗力,为官兵完成玉树抗震救灾等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建设生态文化氧吧
2009年初夏,机关和勤务队篮球比赛中两名队员崴了脚,原来是水泥浇筑的球场高低不平惹的祸。陈远英举一反三,决定对营区文化设施进行全面调查,逐年改善文化硬件设施,逐步形成集思想教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操场文化、环境文化、网络文化体系。他推动部队将营区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一灯一箱充分利用起来,赋予文化内涵。经过几年建设,部队文化设施建设趋于完善。
“自然缺氧难以改变,绿化造氧有无可能?”是陈远英一直思考的问题,他决心带领官兵创造一个富氧怡情的生态营区。可真的挽起袖子动起真格,恐高怕苦心理和传统绿化思维让一些官兵不买账。经过调查研究,陈远英决定从观念上打开官兵心结。“营区开发首要是头脑开发,绿化必须是一种文化。植树种草要建造高原氧吧,更要打造特色生态文化;既要战胜天然缺氧,更要消除精神缺氧。”陈远英利用各种场合向官兵灌输这样的理念。六年来,陈远英和官兵一起克服高原缺氧,坚持挖土施肥,剪枝浇水,他们按照“加速已有树木生长速度,提高新栽树木成活率”的思路搞绿化,大见成效。
如今的营院不仅是生态氧吧,更是官兵精武励志的文化园地。
打造特色精神家园
官兵们反映旅里的文化活动只“管饱”,不“解馋”。陈远英问计于官兵,决定从广播开始改变,使广播内容有军营特色,接受官兵“私人定制”,战斗歌曲、流行歌曲、家乡戏曲……满足官兵不同需求。
针对官兵不同爱好,旅里成立书法摄影、球类棋牌、新闻写作、动漫网游等兴趣小组,建立具有浓郁军味的“微信”平台——“国防手机报”。打造“三江劲旅”特色网络文化,旅团领导和一线官兵在政工网论坛“三江论剑”里同台论道,分享思想,微博墙上跟帖、点赞。旅政工网连续三年被青海省军区表彰为“建网管网先进单位”。
高原青海的人文特色和民族文化给陈远英启发,他以文化人,激励官兵“忠诚守高原,激情干事业”。每逢节假日,他都要带领官兵参观藏文化馆、民俗文化展。“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党团活动、基层调研、周末假日,他带领官兵和民族同胞唱藏歌跳锅庄舞。他聘请民族学院、民族舞蹈团体的老师来旅授课,把民族文化的“活水”引进军营。
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官兵加深了对驻地的情感认同,坚定了扎根高原的信念,提升了崇文尚武的精神境界。
提供人才成长沃土
文化工作没少抓,为何人才缺乏?这一现象让陈远英深思,他得出结论:“不能简单地搞‘文化娱人’,必须把握文化育人这一核心,把文化育人融入岗位、连接战位。”
陈远英组织召开形势分析会,对每名干部的学历阅历、专业技能、文化层次、潜力素质、能力状况进行剖析评估,对照岗位需求,逐人制定成才路线图和时间表,积极开展“学、研、练、考、评”等文化学习和岗位练兵活动。
通过批阅学习笔记、推荐精品书目,陈远英亲自抓官兵的学习。他有针对性地组织信息知识、参谋业务、新闻报道等各类培训20余次。遇有大项任务、大型活动,他带领大家理思路、想办法,鼓励有唱歌、文学、摄影、体育等方面特长的官兵积极作为。
在陈远英的推动下,旅里开办“三江劲旅大讲堂”,让官兵走上台,锻炼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该讲堂主题涵盖内容广泛,深受官兵喜爱,至今已举办26期,记录官兵各类发言20余万字,有53名官兵被评为“开讲之星”。
良好文化氛围成为官兵成长的良田沃土。近年来,旅里有7人考取军校,10名干部被上级机关选调,旅连续两年被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部队涌现出一批岗位能手、训练尖兵、技术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