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01日 星期三

    学者论坛

    女性主义不等于“女性的”主义

    作者:畅引婷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01日 14版)

        女性主义不论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还是一种价值追求目标,在当今中国学界都已被越来越多学者所关注。当前它已跳出争取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权、参政权、工作权或就业权的阶段,而在世界范围内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女性主义是由“feminism”一词演化而来,当女性/女权与“主义”密不可分地连在一起的时候,则明显带有一种“社会改造”的政治意味,即改变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利地位,改变压制女性同时也压迫男性的父权文化和制度。但这种改变需要女性的觉醒和努力,也需要男性的协作与配合;改变的结果不只对女性有利,也为两性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再进一步,就是为国家与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全体人民的幸福奠定实践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女性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生活经验和生命历程不仅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开拓了知识生产的新领域,而且由此所形成的理论以及所确立的“主义”在妇女解放乃至人类解放的社会实践中已经发挥了或正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如此看来,女性主义就不仅仅是“女性”的“主义”了。

     

        女性主义是人类思想文化的共同结晶

     

        以1798年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发表的《女性辩护》为标志,女性主义至今已存在了200多年。20世纪7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其学术流派来讲,目前学界有几十种乃至成百种定义,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等等。单从这一系列概念的命名就可看出女性主义与其他学术思潮的关联,以及对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走向的关注立场和价值取向。可以说,女性主义是在与其他各种学术流派的对话、交流、碰撞中发展起来的。其中,既有对以往知识生产体系中性别盲视和性别歧视的批判,也有对传统社会改造理论和思想文化成果的借鉴,同时也接受着来自女性主义内外各种不同学术观点的挑战。

     

        综观当代中国的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及其发展历程,其创新性显而易见:在借鉴西方女性主义学术理论资源和各种“后学”基础上,赋予女性主义概念以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赋予传统的“学科知识”以社会性别的普遍意义;改变知识生产中的男性思维模式,将女性的经验通过口述和实证的方式纳入知识生产的序列。近年来,随着女权/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父权制、交叉性(性别与国家/地区、民族/种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交叉)、话语、女性视角、性别经验、后现代、后殖民、后结构等概念范畴在妇女研究中的广泛使用,以及妇女研究界对认知主体、他者、客观性、价值中立、理性、感性、二元论、性别身份、性别气质、经验、立场、身体、公私内外等核心概念的重新厘定,妇女与性别研究已经成了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在学术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而形成的女性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不仅可以适用于女性研究之外的其他各种研究,而且引起了女性主义研究者之外其他学者的广泛关注;女性主义建构的一整套话语言说体系,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也为新的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女性主义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理论资源

     

        女性主义不只是一种理论构想,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女性主义学术和妇女运动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不论是天然的女性主义者,还是后天受女性主义熏陶而被建构起来的女性主义者,她们在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参与过程中,不仅对存在于各种不同场合的性别歧视现象极其敏感,而且试图以社会主体人的身份对其进行改造与重建,同时对女性主义理论在指导妇女运动实践中的利弊得失进行深刻反思,进而使理论的建构与社会的改造更加自觉、自信。如近年来女性主义研究中反复出现的女性意识、女性群体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自我解放意识、性别平等意识、先进性别文化建设、关注弱势群体、维权、赋权、充权、平权、发声、言说、在场、颠覆、改造、批判、反思等话语,足以体现女性主义在现实社会改造中的行动理念和奋斗目标。

     

        女性主义主要面对或针对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试图在颠覆“男权制”或“父权制”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性别平等。对此,不同的女性主义流派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决路径和实施方案:从变革对象看,涉及家庭与社会、男人与女人、个人与国家、思想与文化等领域;从变革主体看,有的强调女性的力量,有的强调国家的功能;从变革立场看,有的主张从女性利益出发,有的主张从社会整体利益切入;从变革途径看,有的主张通过改变知识生产的理论基础来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和思想观念,有的主张利用社会制度的改变使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与合理;从变革方式看,有激进的也有改良的……尽管在实现性别平等的路途上具体方法各异,但其方向目标却完全一致,即在实现性别平等的同时实现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从关注妇女利益扩展到关注全社会所有弱势群体的利益。在这里,形形色色的女性主义理论是相互制约或相互补充的,它们各自在不同框架结构内为妇女解放和社会变革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路径。不仅如此,社会性别理论作为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和学术研究的重要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一样,为人们认识、解释、改造和重建现实中复杂的社会性别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它的奋斗目标与马克思主义也如出一辙,即关注被压迫群体(即无产阶级和妇女)的命运,促进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真正而彻底的解放。

     

        女性主义的奋斗目标是超越“女性”的

     

        女性主义在21世纪进入到了新女性主义时代或超女性主义时代。其突出表现为:在理论上通过与主流学界和非女性主义学术的对话,使女性主义朝着多元化或多样性方向发展,尊重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差异,承认不同学术见解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行动策略的改变,使女性主义更加务实,更加符合女性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如果说女性主义发展初期思考问题的向度更多是从“女性”利益出发的话,那么到了今天,女性主义则更多从“人”的利益出发来探讨和解决问题,即将女性作为人的重要一部分。一方面,将妇女解放作为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进行言说和行动;另一方面,将女性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变革。尤其是在对待男性的态度上,女性主义一个极其明显的变化就是将父权制与男性个人严格区别开来、把女性与父权制联系起来进行整体观照。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男性都是压迫女性的,也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被男性压迫着;父权制的长久存在不是男性(作为既得利益者)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本身就是对父权制的纵容或默许。这种理论的社会实践意义在于:其一,改造父权文化和制度是男女两性的共同任务,重建新的性别关系需要男女两性的通力合作;其二,改造父权文化首先应该改变女性自身对男性的过度依赖,真正将女性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其三,从两性对立走向性别和谐,顺应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大潮。具体来讲,就是尊重每一个人在家庭与社会中的自由选择,尊重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和生命历程中的个性差异,从而使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不再会因为性别而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待遇,或遭受歧视,或感觉不舒服。这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也是女性主义奋斗的目标。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