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三方独立智库,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连续两年对浙江省政府的工作进行评估,为省长的工作打分并提出批评,本报5月10日刊出《省长请专家为政府工作挑刺》一文对此进行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反响。
人文学科如何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这是我国高校智库面临的一大问题。浙大智库是如何取得成功的?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问题导向”的选题原则
5月18日,第三届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评选在杭州揭晓,10个创新奖、15个优秀奖及6个组织奖当场公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毛寿龙评价说:“这么多高水准的公共管理创新成果参与评比,这在国内没有先例。”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成立于2008年。据该院执行院长金雪军介绍,该院确立以“问题为导向”的选题原则,每年初都要召开一次选题会,将政府关注的问题及工作重点、热点、难点进行梳理,顺着问题找选题。
在2010年年初召开的选题会上,一个问题在专家的关注下聚焦:浙江省各级政府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积极性很高,在全国率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扩权强县和强镇扩权行政管理改革,当中央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战略部署启动时,浙江各地已先行探索且成果迭出。及时总结和推动创新实践便列入该院的选题。
2011年5月5日,首届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评选揭晓,义乌市工会社会化维权、诸暨市枫桥经验、舟山市网格化管理,这些案例的获奖昭示了浙江公共管理的创新成果,激励更多的地方政府参与创新实践。创新案例的评选和推广使许多好的公共管理经验在全省各地发挥了作用。
“贴近实际”的研究方向
为进一步提升政府对公共支出的关注度,同时真实反映政府公共支出的绩效,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连续数年开展政府公共支出政策绩效评估。该院发布的政府透明度指数完全基于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发布后在全国反响强烈,对地方政府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今年年初,该院确定的7个研究主题,都是从实际中来的:“浙江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实施方案研究”“农民工‘市民化’:基于地方政府创新案例的浙江经验研究”“转变政府职能绩效测评研究”“治理现代化的浙江探索”等等。
“联合作战”的运作模式
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出台,这意味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从审批型转向服务型,必须清理和削减过时的政策。该院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选题。2013年9月,政府权力清单被紧急列入该院的重大选题。
这一年11月15日,浙江省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作出决定,开展政府部门职责清理工作。清理的权力被分成7大系列,全省58个厅局共上报了1.2万多项权力,省编办设立7个小组进行系列清理。该院立即组织100多位不同学科的专家对应7个小组组成7个团队,7个团队各自围绕本系统的问题分别举行研讨沙龙,同时利用公共政策内参及时将专家们的意见向省领导反映。2014年6月,浙江省政府公布,1.2万多项权力被削减到5000多项,结果公布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这是中国政府改革后第一张省级政府权力清单。2014年9月,中央编办在杭州举行现场会,向全国推广浙江的做法。
“独立第三方”的立场
“中国已进入智库时代,很需要有独立第三方的智库来帮助政府决策和反思。”研究院院长姚先国说。高校智库不应只把阐释和论证政府决策作为己任,应有权利有义务为政府提供意见相左的建议和论证。站在独立第三方的立场才能公正评价政府工作。
2013年,李强就任浙江省省长,他提议:请该院专家为他领导下的政府工作挑刺。该院马上就此立项,对省政府去年的工作进行评估,对次年经济走势做出判断。民间智库的独立性就表现在挑刺上,诸如全省基层固定资产投资虚报较多,投资强度一刀切不合理;投资上数据漂亮,工作没有效果;省长极力推崇的创新驱动也效果不明显等等。
对专家的批评,李强亲自登门表示感谢。“人文学科为地方经济服务大有作为,你们的探索很有意义!”李强说。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智库专家郁建兴教授认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前只是与核心文献对话,却无法惠及普罗大众。高校人文类智库的一个重要工作是转化和应用人文社科类成果,这是一件非常紧迫又值得去做的事,该院的做法很有意义。(本报记者 叶辉 严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