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29日 星期一

    山水不语 自成传说

    ——江南水乡宜兴见闻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29日 05版)
    宜兴善卷洞。资料图片
    宜兴美丽的乡村。 资料图片

        宜兴,古名“阳羡”,有2200多年建城史,在这个20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坐落着3000多个自然村落。来到宜兴,通透明澈的天空、如诗如画的风景、宁静闲适的意境,让记者的心也沉静下来。身在繁华的长三角都市圈,宜兴并没有被席卷而来的现代化浪潮所淹没,依然保持清水芙蓉般的天然气质,她像一首绵绵的诗,牵动着人们的情思。

     

    龙背山的遐想

     

        深壑幽深、飞瀑流泉、奇峰插天……漫步龙背山森林公园,不远处的山脉犹如一条长长的青龙蜿蜒卧伏。相传晋朝时,宜兴有一条蛟龙常发山洪祸害百姓,一次洪水退后,留下两个大水塘,据说是蛟龙两只前爪抓出来的,久旱不涸,终年不竭。后来,蛟龙被周处斩杀,这一带山岗形似蛟龙伏着的背脊,故得名“龙背山”。

     

        千百年来,龙背山的典故被人们口口相传。为守护好这份文化遗产,宜兴2000年起修建龙背山森林公园,将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融在一起。随行的宜兴市市委书记王中苏告诉记者,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延续着古城阳羡持久的文化魅力,也将独特的文化基因熔铸到宜兴人的血脉里。

     

        “紫砂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用紫砂沏茶‘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在龙背山森林公园紫砂馆,工匠告诉记者,紫砂壶虽小,却浓缩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在岁月流转中,这门手艺被传承至今。紫砂陶制作技艺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也被授予“世界制壶中心”和“茶壶之都”的称号,家家捶泥、户户弄陶、人人制壶的画面随处可见。

     

        在宜兴,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信仰。宜兴相继制定《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宜兴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宁可少盖一栋楼,也绝不砍一棵有历史元素的树。在宜兴,改造一条老街,动古城的一砖一瓦,都会引来争议。记者想起黄土寺村一个早已废弃的作坊烟囱,依然矗立在那里。村民说,这是几代人的记忆。

     

        护住城市的记忆,宜兴有寸步不让的“守”,也有保护性开发的“攻”。

     

        宜兴根据各村不同的地貌特征、历史积淀和发展现状,把乡村规划成山村风貌型、田园风光型、文化保护型等6种形态。周铁镇筹资将老街、城隍庙等文保单位“修旧如旧”,让历史文化元素融入生活,成为全国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生动样本。

     

        宜兴还致力老城区保护性改造,在保留历史元素的同时,挨家挨户进行实地勘察,为每幢老楼“量身订制”改造方案,除了立面出新、地面整修外,还根据小区实际,新增停车位,完善排水、燃气、电话等管线,把宜居的生活环境“送”进老小区。

     

        龙背山带给记者太多遐想,站在山脚驻足仰望,记者一再回味着她的纹理、她的内涵、她的智慧。

     

    善卷洞的思考

     

        这次来宜兴,适逢蝴蝶节,祝陵善卷洞彩蝶翩跹,分外热闹。古书《慎子》记载,四千多年前,原始氏族社会有一位名叫善卷的贤人,舜要将天下让给他治理,善卷答:“余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他不远万里,来到宜兴这荒山石洞隐居,后人为纪念他,就把这个洞称为善卷洞。

     

        老人张建国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是茅草丛生的荒山野岭,后来各地逃荒的人在此安家,渐而形成善卷村。他说,大自然馈赠了宜兴极美的自然风光,善卷贤善的精神也浸润人心。

     

        走在乡间小路上,村民扶老携幼、出入相友的场景让记者心头一暖。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沈晓红告诉记者,善卷村建设“德文化”品牌,通过开展道德讲堂、学习道德模范、制定村规民约等措施,营造尚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的筋和骨,那文化建设就是气和神,只有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才能将文明的触角延伸到乡村。”沈晓红说,宜兴选取18个村作为试点,开展“一村一品”文化建设,挖掘村史村情、提炼村庄文化,建立善行义举榜,培育精神家园。

     

        和桥镇的“和文化”、芳桥镇的“孝文化”、黄土寺村的“红色文化”……城镇化进程中,宜兴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尽量保留乡村形态,留住乡土文化记忆。

     

        文化熏陶下,崇真尚美的精神特质根植于宜兴人的灵魂里。善卷村村民万汉强11年献血65次,累计64300毫升,可供正常人全身换血近10次,他还建立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带动志愿者义务献血。在万汉强感召下,善卷村还成立全市首个村级老年事业发展基金,敬老助残,结对助学等好事层出不穷。

     

        文化的力量,融化在“阳羡”这张古老美丽的宣纸上,醇和无迹,却又温润人心。

     

    阳羡湖的启示

     

        山峦相间、花海怡情,漫步堪称“江南明珠”的阳羡湖,记者愈发体味到苏东坡“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美好愿景。

     

        “阳羡湖是一座人工修建的山区蓄水、防洪和饮用型水库。”王中苏告诉记者,阳羡湖四周负氧离子很丰富,初来此处的外地人,常常因吸氧多而产生“醉氧”的感觉,阳羡湖所在的湖滏镇也被称作“深氧界”。

     

        阳羡湖是宜兴走绿色崛起道路的缩影。历史上宜兴多山石,村民以开山采矿为生,过去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业遍地可见,2007年爆发的“太湖蓝藻污染事件”,让宜兴人尝尽苦头。而如今,玉潭凝碧、磬山幽谷,宜兴的绿化覆盖率已达43.2%,除去广袤的水域,绿地面积远远超出陆地面积的一半。

     

        太湖蓝藻危机爆发后,宜兴痛下决心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关停化工企业近600家、拆除冲天炉90多台,禁止开采陶土等矿产资源,所有“三高两低”企业全部退出宜兴,从源头上杜绝了污染。“不搞万亩良田”“不赞成大拆大建”“不逼农民上楼”,宜兴将“生态至上”的发展理念一以贯之,把财力和精力花在不能立即收效的地方,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为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宜兴投入200多亿元,让农村交通、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实现“五个城乡一体化”。宜兴的农村污水管埋了1500多公里,相当于从北京铺到上海的距离。在听取项目汇报时,国家发改委工作人员怎么也不相信,说没有哪个县会把这么多钱花在看不见的地下,还问是不是漏了小数点。这个插曲传遍宜兴大地,成为一段佳话。

     

        畅谈间,不知不觉走到西岸人文咖啡篱笆园,悠扬的音乐声中,土咖啡的醇香扑鼻而来。篱笆园是宜兴民宿业中较为成功的一家,通过对28户民居统一装修、管理、标识和营销,促进了乡村旅游、农副产品的发展。2014年,宜兴接待游客1700万人次,旅游收入179亿元。

     

        天色渐渐暗下来,山林寂静,雨从天际来,滴滴答答敲打在窗棂上,平添了几分情调。

     

        这是最美的宜兴。

     

        (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