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0日21时52分,我国第17颗北斗导航卫星呼啸升空。随后,顺利进入离地面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我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开始在“一带一路”的壮美行进中保驾护航,服务全球用户。
在北斗问天征程上,每一个耀眼的年轮、每一座矗立的丰碑,都镌刻着一个名字:王飞雪——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用超常的努力实现超常的赶超”——这是王飞雪的座右铭。这位44岁的军人投身北斗事业整整20年,攻克一系列事关北斗系统成败的核心关键技术,北斗研制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几乎都浸透着他的忠诚与智慧。
心中有一个“银河梦”
1984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国庆阅兵式直播画面深深吸引着闽西山区一个孩子的目光。
王飞雪,目不转睛地看完国庆阅兵式电视直播。在众多国庆游行彩车中,科技方队的“银河”彩车引起他的注意,解说中的“银河-I”“我国首台亿次巨型机”“填补国内空白”“国防科大”等关键词在这个清瘦少年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1988年6月,正读高三的王飞雪因成绩优异被中学推荐上北京大学,然而少年时在心中深深扎根的“银河梦”从未淡出。经过深思熟虑,他放弃北大,毅然选择了向往已久的国防科大。
步入校园,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以全院排名第一的成绩完成本科学业,并继续读研深造。在选择专业方向时,他了解了众多领域,最后选择了当时国家最急需、最薄弱的精确制导方向。在北斗导航定位领域成为知名专家后,国内外许多大企业向他发出邀请函,许以配备个人实验室、研发队伍和百万高薪的优厚待遇,劝他转业,但他不为所动。
在王飞雪内心深处,逐梦北斗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实现抱负、为之奋斗的毕生追求。因为,河水永远是家乡的甜,从军报国永远是他的魂。
1998年,王飞雪博士论文答辩前夕,正逢北斗一号系统工程研制的关键阶段。每天,王飞雪至少有12个小时工作在实验室,只好三次推迟答辩。
整个博士阶段的研究成果,扎扎实实干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得到的收获——他将几年的心得从脑海中全部倒腾出来。专家们评价:“这篇论文不是写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2013年年底,王飞雪和他的团队一起荣获全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特别奖”。
初出茅庐一鸣惊人
20世纪90年代,世界导航定位领域群雄逐鹿,我国科技工作者奋起直追。然而,道路充满荆棘,1995年,前进中的北斗导航系统建设仍未突破困扰10年之久的瓶颈问题——信号快速捕获。
从海湾战争开始后就已高度关注导航定位技术的王飞雪,在一次调研中知道了此事。他的心情非常沉重,当晚彻夜未眠,把掌握的文字资料和实验数据仔细研究对比,突然眼前一亮:为什么不可以另辟蹊径,从数学理论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呢?他预感到,数字技术必将在卫星导航系统研制中大显身手。
王飞雪熬了几个通宵,反复推敲论证,得出一个解决方案,得到系主任庄钊文教授的首肯。很快,这套“全数字化快速捕获信号与接收技术方案”受到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奠基人、中科院院士陈芳允的高度关注,并专门组织专家召开评审会进行论证。会上,王飞雪的回答得到充分肯定。
从那时起,王飞雪正式踏上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逐梦之旅。他和同学欧钢、雍少为从北京抱回一台在当时还算比较先进的台式计算机,揣着4万元的鼓励尝试经费回到学校,把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仓库收拾出来作为实验室,开始了科研攻关。那一年,王飞雪24岁,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3年后,北京星地对接现场。看到显示器上脉冲闪闪,捕捉信号成功的那一幕,在场的20多位专家不敢相信:十几年来未能突破的瓶颈技术,竟被几个年轻人仅用3年时间完美破解。
一晃十几年过去,当年只有3个人和那间不到10平方米的仓库改的实验室,已经发展壮大为200多人的国防科大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中心。其间,他们研制出第一台手持式北斗用户机,攻克了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核心信号,承担了北斗系统某核心模块95%的研制任务,研制出多套关键卫星载荷。
“下个目标,拿第一”
这是发生在2007年年底我国第二代导航卫星运行中的一幕。
“报告!卫星与地面失去联系!”
“启动紧急预案!”一阵急促的键盘声响起。
“报告!指令无效!”
瞬间,指挥大厅一片寂静。数据显示,当卫星经过这一区域时,受复杂电磁环境干扰,卫星通信发生了阻断。
怎么办?如不在三个月内解决“抗干扰”问题,不但下一颗星不能发射,即将组网的十数颗卫星也将无限期推迟发射。
“三个月内,我们一定拿出解决方案。”王飞雪立下军令状。
“在事关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上,决不能含糊。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用超常的努力实现超常的赶超。”王飞雪说。拼了、豁出去了。在那个冰雪肆虐的冬天,王飞雪和团队胸怀一团火,拼命一般与时间展开赛跑,困了就用自来水冲冲头清醒清醒,饿了就啃口干吃面,吃住都在实验室,连大年三十和初一都没有回家。最终,不到三个月,具有强大抗干扰能力的卫星载荷在他们手里破茧而出。
2012年年底,升级后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面向亚太地区开通服务,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来贺电,表彰他们“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
今年3月30日,北斗卫星导航全球系统首颗实验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鲜为人知的是,在这项任务中,王飞雪和他的团队承担了30余项任务,是我国唯一同时承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体制、卫星载荷、地面运控、测试评估和装备应用任务的团队。
在不久前于莫斯科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导航论坛上,俄罗斯导航产业界的领袖们在探讨全球四大导航系统发展水平时,一致把北斗排在俄罗斯格洛纳斯和欧盟伽利略之前。回到长沙,刚下飞机,王飞雪对迎接他的同事说:“下个目标,拿第一!”
短评
中青年科技知识分子的典范
作为我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制的主要科研人员之一,王飞雪身上集中体现了“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不愧为当代中青年科技知识分子的典范。
历史一再告诉我们,事关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王飞雪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实现超常赶超,就不能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后面,而是要敢于走和别人不一样的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争夺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今天,我们学习王飞雪的先进事迹,就要像他那样“用超常的努力实现超常的赶超”,强化自主创新的使命担当,视祖国利益重如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温庆生 本报特约记者 吕 超 本报通讯员 葛林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