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谢铁骊导演病逝的消息,心中悲痛不已。作为百年中国电影的见证人、第三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国家有突出贡献的50位艺术家之一,他为中国电影立下了赫赫功绩。他虽然走完了90年人生岁月,却留下了《红楼梦》《暴风骤雨》《早春二月》《海霞》《包氏父子》《大河奔流》等30余部让人难忘的经典影片和呼之欲出的银幕形象。
认识谢铁骊导演几十年了。大学时代,我曾代表校报采访过他。当时,他正在拍摄电影《红楼梦》。他的书房里摆满了有关“红楼梦”的研究资料、影片的人物造型图,书桌上密密麻麻的手稿记录的都是他的导演构思。他为人十分谦和,耐心地回答了我的每一个问题,还幽默地对我说:“经典难拍呀,我是带着敬畏之情创作的,每天都在脑海里的大观园进进出出,那些个人呀,我都熟悉了,有时还能跟他们聊上几句呢!”6部8集电影《红楼梦》耗时5年,倾注了谢导无数心血,让他痴迷,让他近乎疯狂,最终成就了他的“红楼梦”。在电影完成的那一刻,他激动得一夜未眠。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电影首映那天,他还没有忘记让他的夫人王遐邀请我看片,这让当时只是个学生的我十分感动。
成为一名记者后,我又多次采访过谢铁骊。他当选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他从影55周年、他被金鸡百花电影节推选为“终身成就奖”导演……他在充满荣耀的艺术舞台上,面对的都是鲜花和掌声。然而,每一次见到谢导,他仍然是那么平和、淡定,谈及得最多的还是对中国电影现状的忧虑和思考。他多次表示说:“中国电影发展太快了,技术上越来越进步,有些影片过于花哨,什么手法都用,电脑营造出来的都是我们不敢想象的大场面。然而,看完就完了,留下的东西越来越少。”谢导一直强调说,电影不仅仅是娱乐大众的,也应该肩负起社会使命,就像当年的左翼电影一样,《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等影片唤醒了无数民众,引发了许多思索,内涵是多么深刻呀,这些电影才是时代的经典。
电影在谢导的心目中不仅是神圣的艺术,还是“战鼓”和“冲锋号”。谢导多次回忆说,当年,他作为新四军的一名文艺兵,亲眼看到人困马乏的部队在他们的歌声鼓舞下,像充了电一样有劲头;他亲眼看到炮火硝烟的战火中,文艺兵的快板让残酷的战场上,年轻的士兵们笑逐颜开。他沉痛地说,在战场上,当他亲手掩埋战友的遗体时,看到那一双双无怨无悔的眼睛,就在心中发誓,要替他们好好地活下去,要让他们的精神永存。正是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他拍摄了电影《海霞》,被“四人帮”定罪为“毒草”的这部电影在当年激励了很多年轻女孩儿入伍当兵,保家卫国。而电影《早春二月》又带着强烈的反抗封建礼教的力量鼓舞着那个年代的观众追求理想和幸福。他拍摄的战争题材电影《今夜星光灿烂》,更是对战争年代革命精神的深情讴歌,对革命战友的深切缅怀。
还记得两年前在影协的活动上最后一次见到谢导,询问他的近况,他说,经常看看文学期刊,想给拍电影的朋友们找找合适的题材。他笑着说:“当然,也有找我拍戏的,让我挂名的,本子不好,给多少钱我也不干,不能不保晚节呀!”谢导留给我的依然是幽默、亲切的形象,就像我学生时代见到他的第一面。
谢导仙逝,今天的天空都在哭泣。愿谢导一路走好,中国电影会永远因为你而骄傲。(本报记者 李春利)
谢铁骊:1925年生,江苏淮阴人。中国第三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国家有突出贡献的50位电影艺术家之一,第1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940年入淮海军政干部学校学习。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文工团戏剧教员、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军文工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电影学校表演系副主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副团长,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中国影协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是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主席,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中国影视音像交流协会会长。代表作有《暴风骤雨》《早春二月》《海霞》《知音》《包氏父子》《红楼梦》等。在中国电影史上,谢铁骊与谢晋两位巨匠并称为“南谢北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