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绝不仅仅是以更好的话语方式来表述现有哲学内容的问题,而是对于新的哲学体系和哲学形态的构建过程,因而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哲学学术创新工程,为此必须自觉反思和努力超越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内部分化与隔离状态,以强烈而又清晰的哲学问题为导向拓展哲学研究的视域,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之中合理解读当代世界和中国问题,在把握时代脉搏,提升时代精神,引领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凸显中国哲学的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
超越当前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学科分立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哲学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但就学科分布和研究方式而言,仍然处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分立的状态。相应地,存在着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群体之间的话语差异,哲学研究工作者自觉不自觉地阈于一定的哲学二级学科,沿着该学科的规范从事研究和教学,彼此间少有实质性交往与深层次沟通。这种情况的存在妨碍着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整体建构,应予以反思和超越。
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中国的哲学(在中国的哲学)经历了也许是有史以来的最大分化与转变,并逐步形成了学科分立的状态:一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而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否定被指涉为负面思想文化的代表,在改革开放以后以“新儒学”或“国学”等形态重新复出;二是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分流的西方哲学在近代以来迅速传入中国并获得相当重要的学术地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作为资产阶级哲学而拒斥,改革开放后在学界逐渐成为显学;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为中国共产党所接受并成为中国的主流哲学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多元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取得非常丰硕的成果。
与中西马这三种主要哲学形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相适应,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哲学的诸多分支学科,如宗教哲学、科技哲学、道德哲学、逻辑哲学等也都努力开拓着自己的话语体系。这造成了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学科分化、领域分化和话语分化。这种分立和分化状态一方面依据经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展示着社会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另外一方面也妨碍着哲学研究的深化与整合,有必要在深度分化的基础上推动其高度综合。
以“哲学问题”为导向拓展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视域
深入拓展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打破狭隘的学科隔离状态、构建整体性的中国哲学既提出了紧迫的要求,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整体构建应当立足于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的一体化发展,通过问题导向和问题聚焦,推动哲学研究的视域扩展和交织互动。这里所说的哲学问题导向有三个基本向度:历史向度、时代向度和中国向度。
就历史向度而言,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应当更加自觉地走向历史的深处以提升当代哲学的历史自觉。人类的哲学思维在历史上是一元发生还是多元发生的?不同的种族特性和民族哲学文化对哲学形态发生以何等的基础性影响与作用?哲学智慧在人类智慧的提升进程和多层次体系中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哲学的系统发生如何在个体发生中得到遗留和传承?等等。搞清楚这些问题,对于理解哲学的历史与今天甚至未来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有必要在自然进化史、文明发生史、民族进步史、社会演变史和人类智慧史的交织、互制与互动中深度探讨人类哲学智慧多元发生、多线演进、多族互动、多派分化、多域实现的复杂进程和未来走向,加深对人类哲学思维发展宏观脉络、演进逻辑、主要环节和发展趋向的理解,在寻根究底、追踪溯源、探寻极限、寻求超越、瞻前窥远、预见未来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提升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哲学史自觉。
就其时代向度而言,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要自觉关注当代世界哲学的多元碰撞和整体互动。区域史、民族史、国度史向世界史、人类史、全球史的转变,到底引发了哪些世界性的哲学变革?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分野在什么意义上是必然的和合理的,在什么意义上是不合理的和应当消除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要求什么内容与形态的哲学?文明的冲突是否会带来哲学的冲突?高新科技带来的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给人类哲学思维带来了什么?这都是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为此,我们应努力超越仅仅关注国别哲学史、民族哲学史、区域哲学史、流派哲学史的狭隘眼界,把国度哲学、民族哲学、地域哲学和流派哲学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内在联系起来,把握各国度、各民族、各地域、各流派哲学发生、发展的背景和特殊性,探索当代科技进步和人文发展所提供的哲学资源,透析当代人类文明内部冲突对于哲学智慧所提出的挑战,努力把握现时代的时代精神及其精华,达到对于当代世界哲学的整体性把握与构建。
就其中国向度而言,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既需自觉探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需求,也应当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哲学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成为其思想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什么样的哲学思维?中国道路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顺应和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当代中华民族一方面应自觉总结反思中华民族的哲学成就,另一方面善于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为此,必须善于在中西马的良性健康互动中整合各种哲学资源,积极推动哲学与科技、人文的内在互动,立足当代中国实践做出新的哲学创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必要的智慧支持。
以“视域融合”构建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
哲学是智慧之学,致力于追寻最高的智慧。哲学思维具有致极性特点,始终活跃在已知与未知、有限与无限、确定与不确定的边界,致力于对已知、有限和确定性的超越。人民是哲学的主体,人民的精神境界和哲学素养决定着哲学的水平与形态。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既是当代哲学寻求超越的目标,也是哲学工作者自我超越的结果。为此,既需要全体哲学工作者的学术探索和自觉超越,也需要极大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素养。这里最为关键的是要自觉打破各种有形与无形的隔离状态,促使哲学研究在深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
要自觉打破中西马的学科隔离和思想藩篱,探索整合古今中外优秀哲学与文化资源构建新哲学形态的可行途径。要自觉打破科技与人文的隔离,把高科技与新人文内在结合起来,以人文精神规范和引领科技发展,以科学精神丰富人文精神,在科技与人文的融汇中提升哲学的方法论自觉。要自觉打破理性与非理性的隔离,把理性的激情与激情的理性内在整合起来,探索整合理性与非理性的有效途径。要自觉打破理论与实践的隔离,善于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在与实践的互动中将实践经验提升为哲学理论。要自觉打破论坛哲学、讲坛哲学与大众哲学的隔离,让哲学研究的最新最好成果及时进入讲坛,走进大众,提升全民族的哲学素养,推动各界的视域融合,以哲学的方式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风格,凸显中国气派,造就一个真正哲学的世界,中国的哲学也才能够真正成为世界的哲学。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