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10日 星期三

    瞰教

    游戏教育的真谛

    作者:李庆明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10日 05版)

        儿童的生命发育和精神成长离不开游戏,真正的教育必须植根于儿童游戏的伟大天性。

     

        教育与游戏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这是一个耐人寻味但又歧义丛生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正确的实践选择。

     

        这其中,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游戏。在儿童哲学课中,我曾经和小学生们进行过一次关于游戏的对话,一开始我们就吃惊地发现:虽然也有一些关于游戏的比较温和中性的词语,如“嬉戏”、“游玩”等,更多的似乎是不怎么肯定的说法,如“儿戏”、“贪玩”、“戏弄”、“玩物丧志”等等,至于赞美的用语,则几乎没有。这多少说明人们对游戏是存在偏见的。

     

        责备孩子“贪玩”或“贪玩成性”的确是一种偏见,因为“贪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人的天性。荷兰哲学家荷伊青加斩钉截铁地说:“人是游戏者。”他认为,“法律和秩序、商务和谋利、涂鸦和艺术、智慧和科学。所有这些都根植于游戏的原始土壤中。”

     

        人类文化在其漫长的演进过程中,积累了无比丰富、源远流长、高贵优雅的游戏文化财富。儿童的生命发育和精神成长更离不开游戏,真正的教育必须植根于儿童游戏的伟大天性。试想,如果剥夺了儿童的游戏天性和权利,那将意味着什么呢?它无疑意味着儿童生命的委顿和枯竭,意味着精神意义上的“儿童之死”!

     

        说幼儿园可以玩玩,上了小学就要刻苦学习,这里隐含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假设,那就是把游戏和学习对立起来了。有一种大家都习以为常的看法,那就是:游戏属于“学前”儿童专利,学龄儿童则以“学习”为己任,而成人更以“劳动”为要务,似乎进入学习和劳动世界的人是不能“游戏”的。在这个观念的背后还隐含了一个更荒谬的假设:游戏是一种低级的活动,而“学习”、“劳动”(或工作)则是更高级的活动。其实,学习、劳动、工作甚至研究等等,与游戏并不必然是对立的,人们完全可以在自由的游戏中博取知识学习、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的快乐,它们之间是相互兼容的关系,并不存在高下之分,甚至可以说,越是充满游戏精神的学习、劳动和研究,就越是能成就高效能和高品质的成果。

     

        “玩物丧志”“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之类的道德说教也存在明显的片面性。无聊的、低俗的、畸形的游戏当然会消磨人的意志和品质,尤其是当文化成为一种杂耍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毁于我们所喜爱的这种生活。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健康的游戏无疑有益于健全的人格。儿童所有的生活经验,无论是知识、道德,还是艺术,哪怕是最抽象最深邃的知识和思想,都可以凭借健康快乐的游戏建立起来。

     

        孔子曾把“游于艺”(《论语·述而》)看做学习者通过熟稔“六艺”而获得自由的境界,朱熹将“游”解释为“玩物适情之谓”,指的实际上是一种游戏的境界,这与柏拉图在《法律篇》里所说的“让最美丽的游戏成为生活的真正内涵”,可谓异曲同工。因此,教育呼唤游戏精神的回归,确实是必要的。(作者单位: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