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为创客空间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笔者带领团队在天津城区发起并完成了一项关于众创空间社会认同度的调查研究。该项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与小组访谈形式进行,调查的主体主要来自天津各大高校教师、大学生、企业员工和部分市民。本研究旨在通过问题设计、作答与访谈充分了解社会公众对当前我国政府倡导并建立“众创空间”的认知水平与认同程度,力图真实地揭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众创空间的运营及发展规律及其对民生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贡献度与影响力。
该项目研究从2015年3月中旬开始到5月中旬结束,历时两个多月,共发放650份问卷,有效回收600份。问卷和访谈的议题主要涵盖众创空间的概念、类型、功能定位、政策意蕴及其对创新创业与就业的促进价值等。
在关于民众对众创空间基本认知的调查访谈中,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听说过众创空间”的被调查者占比98.5%,其中高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员工基本都听说过,大多数普通市民回答不清楚;但在关于“众创空间是干什么的”回答中,只有约15%的被调查者能够清楚阐明众创空间的基本目的与功能。另外,在“您是通过什么途径获知众创空间”的回答中,占比96.5%的人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新闻资讯包括微信公众号获知,0.5%左右的人群是通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活动获知,还有部分人群是通过电视、报纸及其他途径获取。而在“您知道目前有哪些众创空间”的回答中,约98.4%的人表明不清楚。调查表明,当前我国众创空间的政策红利及其实施尚需加大新闻宣传的力度,亟待拓宽民众基础和基层支持。
在关于众创空间与创新创业和就业关系的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在被调查的410名青年大学生中,74.5%的学生愿意自主创业但对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资金的来源以及创业场地的落实表示担忧;在被调查的55名高校教师中,79.8%的教师赞同大学生应抓住当前千载难逢的政策红利自主创业,15.5%的教师认为大学生应先毕业选择到社会基层锻炼2~3年后再择机创业,其他教师则认为大学生创业经验少、风险高、成功率低,对大学生是否适合创业持保留意见。在被调查的65名企业员工中,88.6%的员工认为众创空间与自己当前所在企业的工作没有多少关系,9.5%的员工则认为众创空间是青年人的“专利”与活动的场所。
在对高校建立众创空间价值的调查访谈中,96%的青年学生表示非常期待,但对“未来众创空间是个什么样子”毫无概念,多半学生则认为众创空间可能就是一个类似青年聚会、谈论创业话题的场所;85%的教师表示,高校在筹建众创空间时应处理好“众创空间”与教室实验室的关系、学生上课与在校创业的关系、众创空间的安全问题等等,甚至有部分教师担忧学校的“众创空间”是否会演变成一个青年学子夸夸其谈、吃喝玩乐的聚集所,能否真正发挥众创空间设立的初衷特别是能否真正培育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值得在运营中予以特别关注。
笔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第一,众创空间亟须从“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调研表明,当前众创空间的整体社会认同度尚需提升,认知人群的范围尚局限在知识型人才。众创空间的创建、运营与发展需要全民参与。若仅仅停留在政府官员、高级白领以及大学生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层面,“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就会错失发展良机,这必将怠慢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第二,众创空间是一个新鲜事物,亟须加强宣传动员与舆论引导。调研表明,人们对众创空间的认知还存在较大盲区。众创空间也被称为创客空间,主要起源于西方国家,初衷是满足那些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而乐于将创意变为现实的创客们的需求。创客无边界,可以来源于企业员工、大学生,也可以来源于社会下岗人员和其他人群。众创空间源于一种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旨在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一个多元交流、实时分享和相互帮扶的平台。在广大民众对各类众创空间尚不了解的情况下,应通过各种媒体和平台加强对众创空间知识以及国家众创空间政策的普及,尽量在短时间内扫除大家对发展众创空间的认知误区与盲区。
第三,发展众创空间,应充分重视政府、企业、高校、媒体和社区等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明确各自的社会责任,创建一个良性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首先,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在创建众创空间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应经过充分论证做好宏观布局与规划,引导社会有序创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众创空间体系,避免一窝蜂、跟风和形式主义。
其次,企业应做好变革与创新。企业应站在国家政策的风口,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通过创建企业内部众创空间或者参与社会创建众创空间,实现企业组织变革和制度创新,充分激发员工创造意识和创业精神,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
再次,高校应实施好创业教育。高校应在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合理引导大学生适时创业,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是当前我国实施“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从根本上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激发民众创新创业精神以及提升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众创空间的浪潮中,我们的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业理应保持足够的理性精神,防止众创空间在推动实施过程中的扭曲与异化。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