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选秀实质上是成人权力意志下的造星游戏和成人审美趣味下的选择性奖励。让孩子过早暴露在成人社会的竞争压力和镁光灯下,并不是明智之举。
“出名要趁早呀!”张爱玲这句名言一直不乏信众。如今,各种儿童选秀节目的参与者年龄越来越小,令人咋舌。不久前,英国一位不满两周岁的小女孩荣膺最年轻的选美皇后。蹒跚学步的她频繁参加各种选美比赛,这引起人们的质疑:这么小的孩子该参加选秀吗?放眼国内,很多综艺节目中,孩子也都成了“博眼球”的法宝。
正如美国一篇名为《穿高跟鞋的儿童》的评论所说:“所有的父母都认为他们的孩子是全世界最漂亮的,但有些父母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认同他们。他们让孩子穿上迷你礼服登上舞台,在完全陌生的人面前展示自己。这些陌生人根据孩子们的姿态、才艺和外表为他们打分。赢的孩子可以把奖金和奖品带回家,输的孩子则黯然神伤。”
在电视台收视率、赞助商利益和参赛者成名诱惑的推动下,各种名目的儿童选秀在全国各地火热上演。大人小孩齐上阵,君不闻坊间热议,某某明星带孩子在真人秀上奋力比拼;选秀低幼化、竞争白热化,君不见新闻曰“某某童星选秀比赛激烈,晋级宝宝突出重围”;选秀范围从城市波及乡村,君不见网上标题:“选秀不是城里孩子‘专利’,留守儿童也爱‘某某宝宝’”。
无论是成人选秀还是儿童选秀,本质上都是一种商业包装运作,它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都是成人世界的。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专家王海英表示:“儿童选秀活动中筛选标准通常由成人来制定,它实质上是成人权力意志下的造星游戏和成人审美趣味下的选择性奖励。为了达到成人的标准,儿童必须仔细揣摩成人的意志,迎合成人的趣味,竭尽所能地展现成人世界所认同的价值标准。”
儿童如果想在由成人主导的选秀中胜出,必须有意无意地迎合成人的审美,在保留部分儿童特点的同时,呈现出具有成人味的打扮和言行举止。比如在一些明星模仿秀中,孩子模仿明星唱歌,他们可能不太理解歌词的含义和其中表达的感情,只能把明星的语气、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以此来赢得大人的喝彩。
其实,儿童选秀考的不仅是孩子,更是对家长的考验。孩子们在台上迎合评委,取悦观众。家长们一方面要全程陪同孩子,另一方面还要在台下千方百计地动员亲朋好友投票、点赞,甚至不惜采取私下找评委拉关系等非正常手段,来帮助孩子“实现梦想”。笔者最近就几次收到好友微信,附带网页链接和一段话,请求为他(她)的宝宝在某才艺选秀比赛中投票支持。宝宝们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她)的背后往往不仅有财力不薄的家庭,还有一个人数够多、关系够硬的亲友团。
孩子对于选秀节目往往抱有很大的幻想,一旦落选,心理落差比较大,对心理造成的损伤也是难以估计的。多数家长让孩子参加选秀节目的初衷是希望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通过选秀树立孩子的竞争意识,增强自信。但是选秀节目的运作方式往往会让大多数孩子以眼泪来结束自己的选秀之旅,本质上不利于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更不用说树立自信心。
儿童选秀节目的“泛成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孩子一夜成名的不良思想,容易让他们产生惰性,丧失正常的学习兴趣,小小年纪就游走于商业选秀活动之间,争名逐利,爱慕虚荣,喜欢被当做明星的感觉。长此以往,孩子们无论是在选秀舞台上熠熠发光,还是黯然神伤,最终都会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误导。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自然规律认为孩子在成长为大人之前要经历孩子的阶段。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顺序,将会培养出年轻的博士和心智老成的孩子,就像生产出无滋无味的早熟的果实。”儿童选秀的流行和社会普遍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无关系。最近热播的国产电视剧《虎妈猫爸》,因为真实反映了当下社会“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和“出名要趁早”都是急功近利的想法。其实,孩子的成长自有他的节奏,每个孩子的自身情况也不同,让孩子过早暴露在成人社会的竞争压力和镁光灯下,并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