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窖,同心建,统一战线来支援,人背马驮看不见,山乡处处涌清泉……”这首群众自编的《同心颂》,是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的农民送给统一战线的赞歌。
“人穷、地乏、环境恶”曾经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贵州毕节的真实写照。寻找摆脱贫穷落后、生态恶化、人口膨胀困境的根本出路,成为当时毕节面临的最大难题。1988年6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并逐步确定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
27年来,特别是2009年“4·14”会议以来,在这个全国唯一一个创建于极贫生态脆弱区的改革试验区,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与毕节试验区干部群众同心奋斗,开创了多党合作共同推进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先河。
——围绕改革试验建言献策。每年都有数十位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同志率队视察调研,围绕试验区农村医疗、基础教育、土地流转等改革发展重点问题献计出力;五六十批近300多位党外专家学者、企业家深入实地开展交流,科学设计帮扶项目。
——协调引进项目助推发展。多方协调推动重大项目建设,高速公路实现零突破,民航机场建成通航,水利、电力等一批基础大项目落地实施,组织东部七省区统一战线112家民营企业对口帮扶试验区112个村,培育打造农村特色经济,帮助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发挥智力优势开展培训。累计培训基层干部、教师、实用技术等6类人才近50万人次,帮助新建和改扩建学校100多所,多方协调建设农家书屋二百多个,提前两年实现全覆盖。
——瞄准改善民生扶贫攻坚。协调援建“同心水窖”1.4万口,解决256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难题,坚持精准扶贫,引导建立特色种植、养殖等各类扶贫示范基地70多个,带动近百个贫困村脱贫致富。
——实现村级卫生室全覆盖,组织开展科技卫生下乡活动近万场次,支持援建敬老院、卫生室等数百个,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援建9个“同心新村”,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提升。
在统一战线帮扶下,毕节试验区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到迈上全面小康新征程的历史跨越,从1988年试验区成立至2014年,生产总值从23.4亿元增加到1266.7亿元;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22万;生态环境较大修复,完成造林2081万亩,治理石漠化109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3倍达到46.23%;人均受教育年限从3.6年提高到7.4年。
(本报记者 王海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