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3日 星期三

    劳模家书

    “带头把家乡建设好”

    ——全国劳动模范吕昌发创业记

    作者:本报记者 刘昆 本报通讯员 周仕兴 黄元松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3日 04版)

        “贫穷莫怪条件差,石头亦可长大树;只要有自信,总会找到一条致富的路子!”

     

        “诚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一人致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

     

        ——摘自吕世宇写给父亲的信

     

        “我最担心的是年青一代离开家乡,抛弃了家乡,忘记了乡愁。我要带头把家乡建设好,让孩子们想回家、常回家。”

     

        ——摘自吕昌发写给儿子的信

     

        在广西天峨县八腊乡麻洞村汉尧屯,党支部书记吕昌发一直珍藏着儿子吕世宇写的几封信。10多年前,吕昌发扎根深山创业,却“屡战屡败”。在儿子的激励下,他养殖山鸡实现脱贫,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又一步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

     

    山窝窝飞出了“山鸡”

     

        桂西北大石山区,汉尧屯处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弄场里,人均耕地不足半亩,村民穷得叮当响。

     

        为了养家糊口,吕昌发早年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赶过马帮、养过山羊、卖过药材……但都一一落败,还欠下一屁股债。

     

        正当他迷茫与无助时,2000年4月,正读中学的儿子吕世宇给他写了一封信,让他茅塞顿开。

     

        “贫穷莫怪条件差,石头亦可长大树;只要有自信,爸爸总会找到一门致富的路子!”在信中,儿子的激励坚定了吕昌发创业的信心。

     

        2001年,吕昌发回到老家。一次偶然机会,他从山上捕捉到几只六画山鸡回家试养,经过县科技人员的指导和自己对野山鸡繁殖技术的摸索,成功闯出一条养殖六画山鸡的致富路子。仅2014年,他养山鸡纯收入就达30万元。

     

        吕昌发靠养山鸡盖起了楼房,还投资20多万元扩建了鸡舍,购置发电、饲料加工、孵化设备等,建起了一个现代化的养殖场,成了远近闻名的山鸡养殖大户和养殖产业带头人。

     

    一人“发”不如大家富

     

        “一人致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几年间,吕昌发在山里“发”了家,儿子毕业后也在南宁安了家,父子间家书来往从未间断。每一次写信,儿子都不忘给父亲“灌输”正能量。

     

        正如儿子所期望的,吕昌发挨家挨户动员群众养殖山鸡,手把手教大家学技术、做规划,一起养殖致富。

     

        村民黄树英一家靠种地生活,全家人每天起早贪黑耕田种地,依然收入微薄。2007年,吕昌发找到黄树英,鼓励她饲养六画山鸡,并无偿提供40只种鸡,帮助饲养孵化山鸡,传授养殖技术。在吕昌发的帮助下,黄树英第一年养山鸡就挣了6万多元。现在,黄树英家也建起了3层楼房,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吕昌发的帮助下,汉尧屯家家户户争相饲养山鸡,迅速脱贫致富,纷纷推倒茅草屋,盖起新楼房,过上好日子。目前,全屯养殖六画山鸡每年产值100多万元。

     

    建好家乡记住“乡愁”

     

        “发展产业要讲规模,才能出效率。”为把山鸡产业做强做大,吕昌发牢记儿子信中的“跟踪教育”,精心编写了一套山鸡养殖“乡土教材”,并在自家设立“农家课堂”,供群众学习观摩。

     

        他的课堂学有形、做有样,全县各乡镇群众以及隔壁邻县乐业、凤山、东兰等县的群众也纷至沓来,向他学技术、购种鸡,有时一天到他家参观学习的有100多人。

     

        由于吕昌发带头诚信经营,为这里的山鸡赢得了好口碑,广东、贵州、云南等地的客商络绎不绝。小小山鸡,不仅带动汉尧屯的产业发展,还成为天峨县的重点产业,并辐射到周边的县(市)。

     

        “家乡是心灵的港湾。你在外打拼不容易,累了,就多回家看看。”吕昌发也常给远在南宁工作的儿子吕世宇去信谈家乡的变化,“我要带头把家乡建设好,让孩子们想回家、常回家。”

     

        这几年,吕昌发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修通了一条4公里的油路。路修好了,他又争取扶贫水泥,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把屯内道路全部硬化。往昔破旧的小山村,如今换了新模样。

     

        为建设家乡,吕昌发先后自掏腰包15万多元,这对曾经穷得揭不开锅的吕昌发来说“真不是小数”。但看着山村的变化,他满脸欣慰:“值!”

     

        (本报记者 刘昆 本报通讯员 周仕兴 黄元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