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王强,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被查出身患恶性肿瘤后,病榻上指导论文,治疗中完成书稿,把对工作、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延续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2012年10月2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70后”教授王强的人生追求》,王强同志先进事迹在全国传播,引起极大反响。教育部和江苏省委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王强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江苏在全省高校系统和社科理论界召开王强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10余场。王强的妻子孙卫芳为报告团成员之一。
今天,我抑制万千悲痛,站在报告会的讲台上。你走之后,来采访的人络绎不绝……一遍一遍回忆。矛盾和痛苦无时无刻不在缠绕我。作为妻子,我只想悄悄保留和你的所有回忆;可作为同行,我知道,你不是我一个人的。
——摘自孙卫芳写给丈夫的信
第一个清明,窗外下雨了,一如我的心情。前天去看你,站在你的墓前,一遍遍地擦拭着你的照片,眼泪止不住往下流……你依然那样微笑地看着我,仿佛在说:“不要哭,要坚强,现在什么都要靠你。”
——摘自孙卫芳写给丈夫的信
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的“70后”教授王强逝世已近三年。夜深人静的时候,妻子孙卫芳就常常来到书房,坐在丈夫曾挑灯备课、著书写作的位子上,把想和丈夫说的话一字一字敲下来,再发到丈夫的邮箱。
她说,一次次与丈夫的心灵对白,支撑着她重拾生活的勇气。
“200多天了,我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你的思念。白天,我尽量把工作安排得满些,让自己累一点、没有时间去想你,阳光、笑脸、坚强,留给家人和同事。可是夜深人静时,我满脑子都是你。”
“我经常梦见你在医院最后一天的情形。‘老婆,我要喝水,……’说话时的你满眼歉疚,好像在说:‘你看,我连喝水都要你帮我’。那日晚上,我坚持要和儿子送你去殡仪馆,我很清楚,这是我们一家三口最后一次在一起了,从此我们将天各一方。和儿子坐在车上,你静静地躺在我身后,我一遍遍地幻想着你能和往常一样,坐在我身边,和我聊学科、聊科研。”
邮箱依然自动回复:邮件已收到,我会尽快给您回信。孙卫芳知道,丈夫一定收到了。
“昨天是端午节,一大早我就去看你了。风很大,墓园里只有我一个人,可能是前两天下雨的缘故,碑前很干净,照片上一点灰尘也没有。默默地看着你,一遍遍抚摸着你的脸,即使一句话都不说,你也能听懂我。还有四天就要高考了,儿子说还想像前两次一样,想让爸爸陪着他,送他进考场……回来时,天上飘起了毛毛雨,不知道是你的泪还是我的泪。我们一起为儿子祈福,加油!”
“昌昌考上大学了,今天是报到的日子,来来往往互送了几个来回,感觉到了儿子的不舍,但还是控制住眼泪把儿子劝走了。回到空荡荡的家,我的心也空落落的,坐在儿子的床边,不知道今晚如何度过???????”
在孙卫芳写给丈夫的信里,连续的“?”时常出现,无法抑制的思念、无穷无尽的困惑让孙卫芳常常这样询问丈夫。
“昌昌已经开始新的生活,我也要以校为家,慢慢适应一个人的生活。有一件事我还没有告诉你,昌昌最后选择了审计学,是我鼓励他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科,我想你一定是支持他的。”
在孙卫芳眼里,儿子越来越懂事了,但也因此才更加担心。
“半学期过去了,昌儿在成长、进步,如愿考入了ACCA专业,顺利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性格也比以前开朗了。这学期ACCA的课程将开设,压力和动力并存,你在天堂一定要为儿子祈福!”
当人们为王强的精神所感染时,孙卫芳超乎常人的坚强也让身边的人肃然起敬。身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的她,坚持认真工作,用心爱护家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和王强一样,对家庭负责、对党的教育事业无比忠贞、对真理执着求索的“70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今天有好消息带给你。贾老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正式出版了!你们经济法政学院现在的教科研氛围越来越浓,省教学成果奖、省部级以上社科基金项目、省重点教材和专著……数量都在增加。你的团队也更加壮大了,年轻的几个老师都进步很快。听到这些你一定很开心。你念念不忘的就是这些。”
孙卫芳知道,学科建设是王强生前最为牵挂的事。这份牵挂,成了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为之奋斗的方向。
“今天,我又一次来到你的墓前,快三年了,我给你写了很多信,也常常去师范学院的纪念馆里祭奠你。虽然有时只是只言片语,但一直把他们当作我的精神家园,也是一直以来我和你交流和倾诉的唯一方式。快三年了,还是害怕别人和我谈及你,害怕有人触及我永远的痛。这座城市、这个家,你无处不在……”
“春天来了,绿色多了起来。你也许从未想过,你视之为本分的工作,感染了这么多人。作为你的妻子和同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抚养好孩子的同时,继续完成你未竟的事业。在我心里,生命之树常青。”
距离王强去世整整972天,孙卫芳写下第167封信……
(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