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是中国与欧盟建交40周年纪念日。中国驻欧盟使团杨燕怡大使日前在此间就中欧关系的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国媒体的联合采访。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欧关系40年的发展历程?
杨燕怡:40年来,中欧关系对话合作是主流。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欧关系从1998年的“合作伙伴”发展为2001年的“全面合作伙伴”,到2003年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最后在2014年实现了以“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为主要内涵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欧关系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双方建有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和在该机制引领下的高级别战略对话、经贸高层对话和高级别人文对话。双方在政治、安全、外交、经贸、科技、社会、人文、议会、政党、军事等领域开展广泛对话合作。中欧坚持从战略高度看待彼此关系,主张多边主义,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中欧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但欧盟承诺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
记者:今年是中欧建交40周年、“中欧伙伴年”,您认为双方该如何加强交流与合作?
杨燕怡:一是举办好第十七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及其引领的三个机制性对话,以增进互信,凝聚共识;二是全面实施《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重点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尽快就人员往来便利化达成协议,大力拓展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信息通讯、城镇化建设、金融和“一带一路”倡议合作;三是通过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和人文交流,让中欧合作更加深入人心;四是围绕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2015年后发展议程、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等,就重大国际事务加强沟通协调,增加中欧对全球性战略的影响。
记者:中国政府近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您认为欧洲能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杨燕怡:欧洲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也是当今丝路经济带的终端。欧洲也完全可以成为“一带一路”的参与者、推动者、建设者、合作者。欧洲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技术、科技等实力,欧盟正大力推进旨在促增长促就业促竞争的投资计划,以及以单一数字市场、能源市场为重点的一体化建设,欧盟内的中东欧成员国亟待加强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领域建设,这是欧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欧盟发展议程同“一带一路”有许多相通、相连之处。只要对接得好、融合得好,完全可以发挥叠加效应和倍增效应,促进互利共赢。
记者:中欧如何应对贸易摩擦?中欧是否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签订自贸协定?
杨燕怡:欧盟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去年,中欧贸易额达6150亿美元。中欧都致力于反对保护主义、消除贸易壁垒,坚持通过经贸高层对话、经贸混委会等机制,通过平等对话和磋商处理贸易摩擦。近年来,中欧成功解决了光伏电池、多晶硅、葡萄酒等产品的贸易摩擦。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既包括传统的投资保护内容,也涉及投资市场开放。中方愿与欧方共同努力,切实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相互扩大市场开放。中方也希望中欧在推进投资协定谈判的同时,就中欧自贸区建设开展可行性研究。
记者:今年年底将在巴黎召开气候变化峰会。您认为中欧在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方面如何合作?
杨燕怡:中欧在环保、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沟通与协调。中欧双方将积极落实《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其涵盖环境质量、绿色经济、低碳发展、能源安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物多样性、水资源、海洋事务、蓝色经济等领域。双方承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
(本报布鲁塞尔5月4日电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