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西安、广西…十五年间,李志广带着德国、瑞士等国的游客,几乎走遍全国。“每年有200多天不着家,几乎所有春节、元旦都是在旅途中过的。”李志广掐指算起来,把自己都吓了一跳。李志广的付出为他带了丰硕的回报——李志广成了德国人眼中的“王牌导游”,不断有老顾客指定要求他带团。
“我就是喜欢和游客打交道”
199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李志广一头扎进旅游行业,流利的德语加上爽朗的性格,使他很快适应了导游工作,并得到了游客的赞誉。李志广说:“听我说德语后,几乎所有来旅游的德国人都问我是不是曾在德国留学,我说没有,他们都很惊讶。”
回忆起初入导游行当时的情形,李志广始终对一件事记忆犹新,“那个年头,‘中国’在德国人印象里还是穿中山装、跑马车,很多德国游客都会问为何没看到马车。”为了改变外国人对中国的陈旧印象,李志广准备讲解稿时,会有意糅进中国文化,还会带游客到菜市场、街心公园,让外国游客看看中国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改变他们的印象。
十五年过去了,和李志广同时入职的很多同事都改行做了其他工作,李志广却仍然乐此不疲。“我就是喜欢跑来跑去,和各行各业的游客打交道多有意思。”
李志广喜欢和游客打交道,也乐于为游客付出。2003年5月,李志广带一个旅行团到洛阳赏牡丹,车票已提前订好,但取票时才被告知只有硬卧了。这个团都是商务客人,软卧包厢变成硬卧三层铺,其中一名游客非常不满:“行李只能放过道,丢了怎么办?”为打消游客的质问,李志广把行李集中起来自己看守,一夜没合眼。
这只是李志广尽职尽责服务游客的一个缩影。每天出发前,李志广都会提醒游客当天行程中到达第一个卫生间的时间;有乘客不愿吹空调,李志广就提醒他们再准备一件更换的T恤……这些贴心的服务,让李志广收到不计其数的回访电话,还有德国商人邀请他到德国工作。
“我想赶快养好伤,回到我热爱的导游岗位”
平时工作中,李志广体贴细致的工作为他赢得了很多游客“粉丝”,在危急时刻,李志广表现出的英勇则值得更多人尊敬。2012年10月1日,李志广带着19位德国客人赴天津参加学术交流,旅游车行至京津唐高速公路天津武清段时发生了车祸。李志广被撞飞出去,右大腿骨折,左脚趾骨折,下颌骨骨折。
发生车祸后,由于旅游车的剧烈撞击,车前侧起火,并迅速向车后方蔓延,形势十分危急。此时已在车外相对安全地方的李志广,不顾伤痛向旅游车奔去,帮忙救助伤员。在抢救客人的过程中,他的身上也着起了火,后背及手臂被严重烧伤。当救护车赶来时,李志广又协助医护人员先把客人安排到救护车上,直到自己昏迷倒下。
到达医院后,经过救治,李志广慢慢醒来,但他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并不是询问自己的病情,而是关心客人的安危。在ICU病房里,由于受伤客人都是德国旅客,和医护人员语言不通,李志广在下颌骨骨折难以正常说话的情况下依然忍着剧痛为德国客人做起了翻译工作,医护人员和游客都深受感动。
德国外长在访华期间得知此事后,亲自写来了慰问信。德国大使也多次去医院探望,并送来鲜花对李志广及家人表示慰问。对于李志广的舍身救人行为,被救游客纷纷表示,李志广是一个英雄,向他致敬!
目前,李志广仍处于康复阶段,每周要做五次康复治疗。他受伤后,与他相识的德国前驻华大使离任前给他发来了工作邀请。“他是好意,怕我以后没法再干导游,没了生活来源。但我还是想赶快养好伤,回到我热爱的导游岗位上。”说罢,李志广的脸上又绽开了游客们熟悉的爽朗笑容。
(本报记者 杨君 钟超 本报通讯员 瞿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