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
“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将为旅游业发展带来哪些新机遇、新变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一场“说走就走”的出国旅行如何成为现实?
体验:更多选择、更加便捷
“一带一路”沿线分布着80%的世界文化遗产,范围涉及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被视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黄金旅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旅游业先行先动,力争实现“互联互通,旅游先通”。
但是,点多线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签证便利化程度低,一度是制约“一带一路”沿线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这种情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2014年,我国与24个国家签署了互免或简化签证手续的协议,数量是前四年的总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部副主任白明表示,随着国际交通运输更加便捷,再通过免签证或简化签证手续,将有更多特色化、个性化的旅游线路被开发出来。
以广西为例,据广西旅游委主任陈建军介绍,广西将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打造以海上跨国邮轮度假旅游为主体,融合游览观光、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复合型国际旅游精品。
合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
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未来5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国务院2014年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
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将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有力支撑。据国家旅游局预计,“十三五”时期,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游客1.5亿人次,旅游消费将达2000亿美元,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人次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
为推动实现“一带一路”的旅游愿景,国家旅游局将2015年确定为“丝绸之路旅游年”。在近期举行的第10届莫斯科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国际著名旅游交易会上,“丝绸之路旅游”成为中国展团当之无愧的主打产品。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指出,发展“丝绸之路旅游”对内有利于统筹和整合旅游资源,构建务求时效、互利共赢的区域旅游联合体;对外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区域的交流合作,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旅游合作交流机制。
在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看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让“丝路之旅”超越了旅游产品、线路的简单范畴,将促进跨区域、跨国界、跨洲的政策融合、设施互通、经济合作、人员往来、文化交融。
未来:打造无障碍旅游通道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业得到各地高度重视,陕西、甘肃、福建等多个省份积极谋动,纷纷推出发展规划和相关旅游产品。
宋瑞表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明确了各地的发展定位和参与重点,各地应注意相互协作,形成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相互配合的发展格局和协作机制。
据了解,国家旅游局正在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发展战略规划》,并已完成初稿。宋瑞认为,该规划对于沿线地区的旅游发展与合作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有望改变丝路旅游缺乏统筹主体的现状。
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接待能力薄弱。宁夏银川旅游局负责人表示,沿线城市应找准定位,加大住宿等基础设施投入,通过旅游来发现和弥补城市建设中的不足。
中科院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董锁成提出,要实现“说走就走”的出国旅行,各国打造并联通旅游设施网络只是一个方面,沿线国家应从完善旅游信息网络、推进签证便利化等多个层面入手,建设无障碍旅游大通道。(本报记者 杨君 本报通讯员 吴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