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北京西郊成为王公大臣以及皇家青睐的避暑之地,其中清代帝王兴建的万寿山清漪园(今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以三山五园之称享有盛名。今天,前三园保留相对完整,圆明园唯遗迹存世,而畅春园破坏最为彻底,仅余改建后的寺院山门两座。作为康熙帝驻跸之所和三山五园中最早兴建落成者,畅春园在清史上无疑有重要地位,但如今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尤其是康熙皇帝去世后,畅春园几乎被遗忘。本文试利用清代官私文献史书,特别是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的相关记载,对康熙朝之后的畅春园状况略作勾勒。
逐步演变为纪念性祭奠场所
康熙二十六年畅春园落成后,皇帝即奉太后、太皇太后前往,至康熙六十一年清圣祖驾崩,其一生中屡次驻跸于此。关于畅春园的设计布局,乾隆时期于敏中等奉敕编纂之《日下旧闻考》卷七十六言之甚详。畅春园时分中、东、西三路,建筑设计有居住、办公、游憩等不同功用。其中史籍屡见之澹宁居,即为康熙皇帝听政之所。可以说,畅春园之规模,于完工之时便已完备,此后渐行添置改造,臻于极盛。
畅春园的重大转折发生于康熙六十一年。该年十一月十三日,自南苑前来养病的康熙皇帝暴崩于青溪书屋,之后隆科多传诏,胤禛即位,引发无数是非。此事乃著名历史悬案,而畅春园也因此成为帝位交替的舞台。雍正皇帝即位后,对畅春园及周边进行了数项改造,将其作为纪念康熙帝之所。
首先,驻军与祭祀:
雍正年间,胤禛没有前往畅春园住宿,在《清世宗宪皇帝实录》中看不到关于畅春园的安排。唯雍正元年六月上谕:畅春园应常驻军队,取代原有的轮值卫兵,并修建兵营房舍供其居住。次年四月,房舍修造完成,总计达到一万间。所派兵丁隶属护军营,自贫穷无依、品行端正之八旗子弟中挑补。由朝廷负担迁移及生活费用。园林警戒例由八旗护军营负责。康熙驻跸畅春园时,护军营需自京城轮班前往。雍正帝即位后,圆明园取代了畅春园。雍正四年六月,上谕拨发帑银,建立屋舍,命三千护军常驻警戒,从此免去护军营轮替之苦,也使园林警戒制度有所改动。
雍正皇帝改住圆明园后,畅春园失去了往昔繁华,更多成为怀念其先皇之处,与祭祀联系在一起。据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以下简称“活计档”)载:“(雍正元年)七月初四,怡亲王谕,天穹宝殿、钦安殿、中正殿、畅春园、慈宁宫、旃檀寺、嵩竺寺、圆明园、养心殿佛堂每一处,酌量做西瓜灯一二对,送去悬挂,钦此。”此后直至雍正三年,每年均有挂灯记载,仅雍正四年未提及圆明园、畅春园二处。
清朝宫廷中,儒释道三家都有其相应地位。上述挂灯之所,几乎均为清廷佛道二教道场或帝后寝宫。挂灯日期为七月十五,道教以此为“中元节”,乃地官大帝诞辰。地官主管赦罪,故此日成为道家解罪救难之节。佛教据《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事,本有“盂兰盆节”,宣扬普度慈航,孝敬父母。佛教传入中国后,渐与传统习俗融合,定七月十五为盂兰盆节正日。民间此日有祖先灵魂返家探视之说,故于家门挂灯,为先祖魂灵引路。清宫于此日前后制作灯具,悬挂灯火,很明显是承此习俗。而畅春园其时无人居住,挂灯应为雍正皇帝祭奠其父之意。
其次,陈设变化:
清朝皇家园林均比照内廷陈设完备,但在雍正朝“活计档”中,与雍正初年圆明园不断扩建,兴修池台、增设家具相反,畅春园原有陈设不断被搬移,唯佛龛、佛像等还有所添置。如雍正三年八月十一日,做成紫檀木彩画洋金塔一座,雍正皇帝谕:“再照此塔样做一份,塔内漆盒做高些,盒内居中添一高台,将原供的玉石盒放在漆盒内居中。送在畅春园呈供。”雍正四年“活计档”中,多次记载自畅春园搬出物件。如三月二十四,载总管太监王朝卿、刘国兴、安太交来琴数张,其中“畅春园琴二十八张”,与丰泽园、懋勤殿、瀛台、乾清宫、静明园等十九处宫殿交来之琴一同“着将弦对准,于二十六日、二十七日送来呈览,钦此。”类似记载尚有几处,这些细节或许说明园中已无需此类娱乐性器物。
再次,兴建恩佑寺:
雍正年间,畅春园中最大改变为兴建恩佑寺。据《清实录》记载,恩佑寺落成于雍正三年四月,乃雍正为悼念其父所建。此地紧邻青溪书屋,雍正时期康熙帝的“御容”(即画像)被供奉于此,乾隆时移奉安佑宫。
恩佑寺与乾隆时期兴建的恩慕寺,两寺山门为目前畅春园保留之唯一遗迹,故此得到了文保部门与史家的重视。但关于恩佑寺的兴建过程及规制,官书记载简略,目前所见最为完备的描述,仍出自《日下旧闻考》。据载,此寺有山门两重,正殿两座。汉传佛教规制,与所有敕建寺庙一样规模完备。
该寺对联匾额,皆为雍正帝御笔。而据“活计档”载,山门、各殿匾额及众多供奉物件,均为次年加以制作。此后,雍正皇帝常于进出圆明园时,前往行礼祭祀。据文献载,他还曾因阴雨连绵,于康熙帝御容前祈祷放晴。另外,刊刻圣祖御制诗文集后,受赐大臣也都到恩佑寺道谢。
乾隆朝太后居所与恩慕寺修建
雍乾时期三山五园园林区逐渐成形,而经过世宗朝十三年的扩建,圆明园已经彻底取代畅春园。乾隆三年正月,为便于皇太后颐养天年,乾隆皇帝重新整修畅春园。之所以如此安排,一方面因为新造园囿损伤民力,另一方面圆明园与畅春园相隔咫尺,十分便利。
此时,畅春园空置已久,设施陈旧需加以翻新。《清实录》载,乾隆三年正月,皇帝亲临现场,视察修缮情况,同时将太后居所分别定名春晖堂及寿萱春永。《日下旧闻考》载,两处均在畅春园中路,规模为:“二宫门五楹,中为春晖堂五楹,东西配殿各五楹。后为垂花门,内殿五楹,为寿萱春永。左右配殿五楹,东西耳殿各三楹。后照殿十五楹。”原本居住于圆明园长春仙馆的太后,随后正式移驻畅春园。至乾隆四十二年太后去世,弘历屡次亲往畅春园问安。
乾隆四十二年正月,皇太后去世。因畅春园为太后久居之所,“暂停灵于此,待应行诸事结束后,再行奉移泰东陵安葬”。同时,乾隆四十二年二月丙辰,弘历召见军机大臣面谕,将循祖父康熙帝为孝庄太后建永慕寺例,为其母修建恩慕寺。非为礼佛供神,只为寄托哀思,令军机大臣记录此意。三个月后,恩慕寺改建完成,工期迅速,乾隆皇帝对此也非常满意,嘉奖了相关人员。这也成为该园的最后一项大工程。
自此之后,直至乾隆皇帝驾崩,恩佑寺、恩慕寺都成为其前往畅春园的祭奠礼拜之所。他还下谕,规定日后圆明园为理政办事之所,圆明园内长春园并同宫内宁寿宫,为其本人归政后颐养之处,而畅春园因地近圆明园,便于尽孝,应作奉养太后、视膳问安之地。且抄存上谕,令日后子孙务守。乾隆六十年八月,《实录》中出现了“管理畅春园、三山事务”这样的官衔,首次将“三山”及畅春园并提,除圆明园外,所有园林地位一致,交内务府管理,地位逐渐边缘化。此后,曾为清代园林之首的畅春园,也与清王朝一起,走向了残阳日暮。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